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研究范文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在党的上指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攻克现实贫困与精准设计是扶贫攻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教育作为减贫和反贫的有力手段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扶贫作为智力扶贫的一种,它关系到每个贫困户享受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也体现着群体的意志,维护着群体的利益,最终也影响着个人的长期发展。

一、我国农村教育扶贫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综合实力较弱,面对的困难和现实挑战也比较严峻,尤其在农村的教育方面,导致教育贫困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或不足,以及社会对农村教育扶贫的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农村教育正面临适龄人口减少、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入学、农村师资薄弱以及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等困境。思想观念滞后与消极价值观念的凸显。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有些教育思想观念值得继承和发扬,而有些不合时宜的则需要抛弃。中国的教育由传统的“私学”向“官学”过渡,政府办学与执政者的教育发展理念、时代环境、服务对象等因素的变化对推进教育扶贫的影响也比较大。另外国家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也采用过物质供给输入的方式给予援助,以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脱贫人口容易出现复贫。物质扶贫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贫困者只想等靠要,这些贫困人口的悲观消极、坐等帮扶的态度制约了个人主观能动积极性的发挥,也丧失了对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的认知。近年来,大学生数量增多、大学学费昂贵、大学生就业难等系列问题严重刺激农村教育敏感的神经,农村贫困家庭不愿背负巨额债务进行教育支出,转而将适龄入学青年过早送入社会。农村教育相对城市教育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整体硬件、软件的缺失带来了恶性循环,农民对农村教育的信心不足,农村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差,所以对各个贫困地区调拨分配经费非常困难,很难平衡。政府的调拨经费一般来说主要用于城镇的重点中小学,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受到更高的待遇并且占有资源也更多,而农村一些贫困地区的规模小的学校则几乎没有教育经费。农村教育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生源大减,农村学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流失导致农村学校大面积萎缩。农村教育投入大,“产出”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绩效不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发展愿望不强,在农村硬件、软件建设方面历史欠账较大。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很完善,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目前虽然也有一些配套的农业信息网站,但是专业性的信息少,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目前我国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农村教育扶贫困境的成因

在扶贫效果的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受长期以来中国GDP经济考核指标的影响,在扶贫效果的考核评估上对经济效益的分值较高,而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分值较低。而中国农村贫困是典型的“人文贫困”,在思想理念方面的贫困程度远远大于经济贫困。传统观点认为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就应该让经济增长,只要经济效益提高了,贫困自然就解决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贫困,但贫困现象却不能永久被消除。根据现实情况来看,鉴于农村也存在人文贫困的问题,当前不仅要重新制定良好的制度并且做出科学政策设计,而且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福利政策向“发展型模式”转型的制度设计,转变思想观念,从整体上来发展扶贫政策,从宏观上考虑长远的政策,最终使社会效益得到提高才是真正达到了教育扶贫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那么简单。在致贫原因的认识上重环境决定论,轻人力观念。关于贫困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是资源缺乏、环境恶劣、偏远闭塞,而较少从人的因素上去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其实教育研究人力资本,就是看重人力,提升人力观念,重视人的真正需求,最终也可以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教育扶贫也是我国新的理念,但是事实上由于教育扶贫周期太长、效果不明显、难于量化的特点,所以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首选之策往往并不是教育扶贫。美国学者舒尔茨之前在一个演说中提出,经济的发展其实更多的是取决于人的质量,自然资源的丰瘠并不会影响特别大,资本存量的多寡也不一定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落后地区之所以贫困,并不仅因为物质资源匮乏,还在于缺乏对人力的培养和提升。那么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教育扶贫,人力资本必须要得到重视,这样才有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最终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扶贫主体上重国家政府帮扶,轻社会市场救助。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不能只依赖国家,政府应主张让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家庭成员等不同的主体都参与到教育扶贫项目中来,并且在参与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治理农村贫困的相关问题。要重视政府地位,毕竟政府承担着扶贫的最主要的责任,能够创造更多好的就业机会、制定惠及农村弱势群体的相关社会政策;要促进非政府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的主动参与,激活贫困户原本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有效的资源渠道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果能够让贫困农民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让其发自内心的去积极参与扶贫项目,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等一起共同参与治理贫困的问题,将有效提高扶贫效率。

三、农村教育脱贫精准机制建构

基于农村教育现实状况和困境成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制定农村教育扶贫脱贫问题的精准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科学建构坚定的思想认同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战,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真心帮扶,真正构建起大扶贫格局。全社会应该树立起认同“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扶教”的思想意识,先扶持教育本身的贫困,再依托教育进行扶贫。基于扶贫户既需要外部支持也需要内部自我能力提升的现实,采取灵活多样、量身定制、注重实效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是农村教育扶贫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要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宣传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思想,平时多开展讲座和培训,使得高校学生及中小学学生都有热爱农村、献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改变以前的传统陈腐观念。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坚强有力的组织协同机制。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社会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根据高层决策和顶层设计在扶贫攻坚道路上形成动力、合力和活力。党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供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政府与各级部门要站在专业的角度颁布农村教育扶贫政策、调查教育扶贫对象、设计教育扶贫项目、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实时监督考核帮扶绩效。一定要从组织的科学性出发,大家团结一致,建立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与经济制度,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分类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指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更应该采取精准的策略,改善原来的模式,找到真正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的产业。不仅在财政投入上要重点倾斜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而且还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工作问题,形成一种强大的扶贫合力,做好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的中心工作。城乡教育结构应该具有不同的绩效评价机制,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具有不同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同的省份地区,所强调的布局结构的重心肯定也有不同,采用的绩效评价机制也肯定要有所区别,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贫困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程度和教育发展程度以及思想意识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必须针对各个贫困地区的最实际的问题做好针对性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施策,才能实现真正扶贫的预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精准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力量,汇集合力,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