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城镇化农村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政体制调整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投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体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结构。截止2010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为51∶49,地方尤其是基层县乡的财政收入困难,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单靠县乡财政许多地区已难负义务教育经费之重,有的贫困地区县乡全部财政收入还不足抵教师工资。[3]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收归入县管后,农村教师工资统一由地方财政发放,由于财政实力差异及相关政策存在漏洞,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收支方面互相推诿、责权不分,教师工资政策常常无法充分兑现[4]。另外,不管是地方自筹经费还是中央统一拨款,为顾及校际平衡在使用上类似撒胡椒面,从效果来看也是广种薄收、浪费资源。
(二)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困境。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办学成本也水涨船高,许多农村学校将不断提高的办学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家庭。在国家现行的招考制度下,农村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很难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农村学生无法通过在农村学校的学习与城镇学生一较高低,其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城镇学生低,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农村家庭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算起了让孩子上学的成本,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研和论证,得出了大量成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始终似顽疾困扰着教育政策层和教育学术界。笔者认为,以往对于农村教育的关注和问题解决思路过于僵化和单一,都是就农村谈教育而不是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合二为一,从教育总体入手解决作为局部的农村教育问题。这不仅定式化地将农村教育圈定在农村范围内,而且人为地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二元对立,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城镇化,农村教育的未来不在农村,而在城镇。
(一)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趋势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我国要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镇要素的“量化”过程及城镇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作为城镇化的要素之一,教育在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使广大农村居民精神层面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当然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但是从现在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以往对农村教育的修修补补式扶持和支援,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全面发展收效甚微,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反思并对农村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使农村教育向城镇化迈进。城镇化是农村居民进城,农村教育城镇化也就是农村居民进城接受教育。伴随着城市的外扩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已经脱离了耕地而涌进城镇,实现了个人身份的城镇化,可见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离农”的过程,这种生活状态的“离农”可以被人所接受,为何教育的“离农”就被视为“雷区”?农村居民进城并不难,这在空间上进行位移就可以实现,而要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并被城镇居民所接纳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其捷径就是教育。要真正使农村融入城镇、城镇接纳农村,就应该尽量拉近教育起跑时的距离、减少农村教育的负担,如相关政策设置和研究仍然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农村与城市只能是渐行渐远,难以平衡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和农村教育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摆脱教育发展的思想桎梏,进行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应该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摆脱农村教育困境的趋势。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动因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以较高速度推进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1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优越条件和机遇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居民对于优质生活水平的渴望和对农村生活水平现状的不满之间的矛盾成为其迁移的源动力。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也正是基于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及对农村教育现状和前景的不满之间的结果。一方面,农村学生希望借助优质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进入城镇就学才能在事实上拉近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才能在一个相对一致的高度来跨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门槛,才可能实现命运轨迹的改变。据调查,30年来,进入大学深造的农村学生同比下降50%,且现在多就读于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基于这一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城乡教育的二元分化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结果,城乡教育差距大,尤其是农村初中、高中教育落后导致农村学生在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路上越来越艰难,农村学生为上大学改变未来的人生轨迹来到城镇读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宁可让孩子到城里的二、三流学校就读,也不愿在村里的学校就读。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一流学校不管是硬件还是师资都无法和城镇学校相提并论。离农进城、尽早让孩子分享到城镇教育资源是当今大多数农村家长的目标,而通过子女进城接受教育来改变“世世为农”的身份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尝试2008年,山东省平原县让全县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这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创举。平原县一步到位地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主要考虑到从1999年到2004年,平原县乡镇中学教师外流人数高达123人。优秀教师外流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课程的多样性难以保障,接近一半学校无法开设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每年都有一两千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离农入城读中学。部分地区向乡镇派遣支教教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通过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之得以改善,则无法一步到位,而且战线拉得过长。鉴于以上情况,平原县毅然采取“初中进城”的措施,扩大城区初中办学规模,在原有的三所初中基础上,又新建一所初中、扩建一所初中,以容纳全县全部转入城区就读的1.8万名农村初中生,彻底实现了农村初中生“离农进城”。山东平原县在教育城镇化的探索上可谓是大胆创新,并被推广为“平原模式”。此外,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在我国绝非仅此一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的许多地方近年都已着手开始实验性的探索。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破政策壁垒《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一政策本意是保障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而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却将其误读,把这一保障性政策理解为限制性政策,将关注点落在“就近”上,这就使农村学生在农村上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进而被限定在农村接受教育,农村教育只能农村办,农村学生只能在农村就学,最后形成了“出身为农,世世为农”的农村教育思维定式。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步骤应该是“先变观念,再改思路”,而“变观念”的基础就是打破政策壁垒、拆除城乡分教的樊篱,不仅要完全跨过政策门槛,让农村学生进城读书,而且在有条件、有资源时可以鼓励借鉴“平原模式”推行农村教育城镇化。在政策层面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文件,政策先行,打破因户籍而造成的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限制,努力给农村学生创造进城读书条件,给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以正当的合法权益。进而转变观念,逐渐在社会中形成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天经地义、农村学生不仅拥有接受教育的权益而且有选择到哪里接受教育的权益,保障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和农村教育城镇化。
(二)改变教育投资结构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无根本改善,原因正在于教育投入的“平均主义”,四面开花,平均投放。由于村落分布的分散性特点,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始终逃不出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怪圈,吃力不讨好。细算下来,每年国家下拨和地方筹措的农村教育经费累加起来实然不少,与其把这笔钱分散到各个农村学校来修修补补,不如逐渐撤销农村学校,集中资金在县(区)、镇投资修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具有真正办学实力的教育园区,集中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每个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到全县(区)的教育资源,同时使全县(区)的教育投入实现价值最大化。如,可效仿“平原模式”对农村学生变“堵”为“送”,对支教教师变“送”为“请”,对教育经费变“撒”为“聚”,一改以往低头向下的行为方式,把学校修在城镇,把学生送进城镇,把教师请到城镇,把钱花在城镇。做到农村学校购置不起的设备城镇购,农村学生享受不到的教学资源城镇供,农村教师被拖欠的工资城镇发,城镇要充分发挥聚合功能,集中资源办大事,使农村教育得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善。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农村教育城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在城镇、县区集中办学以取代各个村办学校,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就学成本,需要政府适当分担来免除农村学生的后顾之忧。农村学生离乡进城就读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包括在城镇学校寄宿的生活费用,以及来往学校与家乡的交通费用。政府应制定与农村教育城镇化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在城镇学校寄宿就读的农村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生活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农村教育的优惠和资助规定,无论农村教育在城或在乡均可享受到资助和补贴。从减免学费、杂费、书本费、文具费开始,逐渐减免食宿费、交通费。同时,坚决杜绝向符合入学资格的农村学生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等费用。对于接收农村学生的城镇学校,相关部门应按其接收人数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并将接收农村学生作为城镇学校一项评优和教学验收项目的重要指标,使城镇学校将农村教育视为己任,改变城乡二元教育观,一切从“大教育”的视角出发,平等对待城乡学生。唯如此,才能在教育上实现城乡“不分你我”,使农村学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
作者:王鲁楠贾林祥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