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构建评价体系扭转农村教育困境范文

构建评价体系扭转农村教育困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构建评价体系扭转农村教育困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构建评价体系扭转农村教育困境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而获得人力资源最主要的方式则必须依靠教育。近十年来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显示出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空前重视。尽管政府的政策力度空前,然而农村教育依然沿着它的既定轨道走向衰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后备人才的严重缺乏,农村教育没有担负起它应负的责任。长此下去,农村必将走向衰落。于是,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农村,试图寻找农村教育走向衰败的原因,并引导农村教育走出这一困境。

一、关于农村教育困境的研究述评

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很多,但有的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或局部问题的解决上,很多学者把目光集中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上,而对造成农村困境的根源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一些学者也试着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分析造成农村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如,陶行知、潘光旦等从农村教育的目的入手来分析农村教育的困境。陶行知指出:“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1](P1)潘光旦认为:农村教育应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而不是教他们脱离农村,而加入都市生活[2](P556)。刘铁芳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诠释,他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农村教育被迫从属,让位于为城市培养人才服务,从而造成了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和其他人才的荒芜[3]。陶圣琴认为,乡村教育的困境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4]。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以上学者研究的切入点不同,但是无一不反映出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农村取向的价值观让位于城市取向的价值观,导致农村教育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庸,从而使得农村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农村生活,农村教育不能为农村的发展服务,由此带来农村教育的困境。针对这一困境,学者们大都同意,要想解决农村教育的困境,长远之策是农村文化体系的重建和农村价值观的重塑,为此学者刘世民从个案入手,展开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构建了一整套适合农村教育发展、体现农村价值特点的教育体系[5]。但是,这一套体系却因为政府重视不够、学校相关的师资缺乏、社会大众的认识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未能大范围实施。笔者认为,学者刘世民的主张没能得以大范围应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农村教育从属于城市教育的价值体系当中,以高考为指向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在城市教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更是在农村教育体系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学者刘世民的案例为依据,即使在他所提倡的体现农村教育特色的学校体系当中,在面临升学的压力时,仍免不了受制于高考、受限于分数。这也是当今农村学校和教师所不得不面临的困惑。

二、引导农村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点及其思路的构建

笔者认为,重构农村教育的评价体系才是扭转农村教育从属于城市教育局面、重构农村取向价值观的关键。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目标的有效达成与否直接取决于评价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评价体系,都是通过其评价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对目标产生导向作用。所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尽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如果仍采用原来的只重分数、不重视农村生活实践技能和农村文化传承的评价方式,是难以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许多学者对农村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改注重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为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改一考定终身的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在评价内容中加入多种能力的考核等等。他们提出这些意见是为了解决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分数的问题,但在农村教育评价体系上则缺乏具体的针对性。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评价目的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要在心中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任何类型的评价,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6]。评价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是从众多的学生中选取最优秀的,而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从陶行知时代到现代,甄别和选拔人才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一直被过度强调,而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则一直被忽视。选拔的结果是造成了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忽视个人发展则造成了农村大众人才的荒芜。所以,作为农村教师,应该明确,过度地注重甄别、选拔只会导致农村教育在困境中徘徊不前,通过评价,促进农村人才的成长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长远之策。

(二)更新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念:一是重城市轻农村。人们普遍认为:城市代表着富裕、先进、文明和现代,而农村则意味着贫穷、落后、野蛮和传统[3]。因此,人人希望过上城市富足优越的生活,而渴望逃离落后守旧的农村。二是重物质轻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社会物质财富剧增,在众多的物质产品面前,人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再是学识与才华,而是谁占有的财富多、谁拥有的资源丰富。农村除了农业产品之外一无所有,是物质产品贫瘠之地。而城市则是各类产品的汇聚之所,从衣食住行到享乐消费、从基础设施到高端产品,应有尽有。于是代表城市价值取向的物质至上的观念逐渐成为主流观念,代表农村价值取向的勤俭节约等观念则退居其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农村的价值体系,接受城市的思想观念,他们在评判事物时,不再以是否满足农村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以是否符合城市的价值取向为依据,体现在教育上,农村教育也被迫顺从。作为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是极其正确的。但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明确:农村不应该被视为“现代性的退守之所”[7](P2),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阻碍”[7](P5)。农业是基础,不是从属;是重要的有机构成,不是补充。作为农村教师,农村地区最有知识的社会群体,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所要做的不是独善其身,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并引领农村其他人群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作为农村地区的各个成员,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念,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建立的[8](P100),农村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存。所以,我们重视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有没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儿童的某种能力。观念的更新期待农村地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但是无论哪一个群体,必须把握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农村教育必须立足于自身,而不是从属于或者让位于外来的价值体系。

(三)重视评价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都是重分数而不重能力,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在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下,我们的学生理论知识学得扎扎实实,实践能力却稀疏平常。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凸显其弊端。由于书本上所教的知识大都是以城市为中心构建的,农村学生缺乏认识这些事物的基本条件,所以即使通过简单的识记,认识到了事物,也是极其抽象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符号化的认知,没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更谈不上运用。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农村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极大的限制,而他们掌握的所谓的知识,对今后的农村生活也是没有太大帮助的。新课改以来,教育部门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维提出,体现了政府认识到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只要“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那么围绕其建立的一系列评价体系就不会有太大的革新,新课改的注重过程的理念也将流于形式,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的现有困境还将持续存在。因此,必须把对教育过程的评价纳入总的评价体系当中。

(四)调整评价内容

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影响下,农村教育无论是目的、内容,还是方法、原则、措施等,都是借鉴于城市,作为教育实施结果的检测———教育评价,自然也来源于城市。高考,作为目前教育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一环,也处处显露出它的城市价值取向。有学者曾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高考作文选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高考作文的城市价值取向越来越浓[9]。而这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千千万万渴望通过读书、通过高考出人头地的农村学子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农村考生由2000年以前的三成降低到现在的不到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10]。自然的,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农村学生要想取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成绩,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这对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调整。

2002年,由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北京开始独立命题,由此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笔者认为,城乡之间的鸿沟有甚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政府完全可以考虑在分省命题的同时再加上城乡分卷考试。所谓城乡分卷考试是指在同一张试卷中分设农村卷和城市卷,农村考生只做农村卷,城市考生只做城市卷。农村卷由命题组组织研究农村教育教学问题的专家设计,试卷内容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前提,围绕农村日常生活,考察当地有代表性的农村文化,体现农村的价值观念。城市卷则在历年命题的基础上,不需做出太大更改。这样,城市考生考代表城市文化的知识,农村考生考体现农村价值的试卷,通过考试这一最有效的评价手段的引导,促使农村地区调整教育内容,大力开发乡土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重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并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但这对沦为城市附庸的农村地区来说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不可能实现农村教育的根本改变。农村教育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金和师资优势,以构建评价体系为突破点,引导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重构农村价值观,把这些外在支持转化为内在优势,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