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信息化作用下少数民族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1.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看,主要指在民族地区发生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一切教育活动,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文化性”[3]。民族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是特殊与普通的关系,而且也具有教育所具备的各种价值。教育思想与观念也同时与其他教育群体的思想理念相一致。因为民族教育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都符合教育所具备的各种构成要素。如教育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通过一定的理念与思想去影响人,通过特定的环境、媒体、关系、方法、手段形式去完成教育活动等。这些众多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教育理论观、学校观、教学观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对几百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又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又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理论观的形成,既有对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又有在原教育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如随着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发生变化后,教学设计理论的思想与任务虽然没有变,但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有人强调,教学设计理论与观念的形成是教育技术的创新,实际并不是创新而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发展,我们是在做同样的事,完成同样的任务。正如已故教育学家李秉德先生所说,这是一种“三岔口”现象,争来争去我们是一家人,在做同样的事情。又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以改善学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4]。这种整合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传统教学是指将多种教学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去实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民族教育中,教学者在不断地采用这种教育思想与理念。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必将在民族教育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从而指导民族教育的新发展,当然,民族教育也必须做到与大教育的新发展同步。思想、观念滞后不仅会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而且会使民族教育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论的新发展,还突出表现在新的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如绩效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虚拟学习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微课程理论以及TPACK理论(技术能力、专业学科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在当今时代,这些理论指导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发展。
2.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信息化创造出新的教育环境,改变了几百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的教与学环境,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最大贡献之一。传统的教学环境,教与学场地(教室),从孔子(前551—前479)和孟子(前372—前289)时期就开始创办和应用,“一人之上,众弟之下”。在孟子故乡山东邹县的陈列馆里,看到孟子授课之堂,一间教室里,多个长条桌、长条凳排放整齐,与现在的教室保持一致,并无太大变化。课桌、椅、黑板、讲台构成了传授知识的场地。所以,传统教学环境(教室)的最大功能是“容纳”,最大弊端是“封闭”。一所学校,只要有能容纳下所有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室和完备的教室条件,就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对于传统的教学环境而言,信息的封闭又是它的最大弊端,外面的信息进不来,里面的信息出不去。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环境、条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知识的传授不可能出去,也不允许出去。教育信息化只用了10年时间,打破了“围城”现象,虽然教与学的基础条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信息技术把封闭的民族地域与外界联合在一起,把封闭的教学环境与外界联系在一起,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生得到与现实世界比较贴近的体验。
3.教学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教学资源由两大资源成份构成,一是人力资源,二是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相关人员,非人力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如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网络环境等)。这两大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资源(非人力资源)除了黑板、粉笔、教科书和各种教学仪器、挂图、教具外,再无其他资源。这些资源虽然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学活动,但由于其本身的功能有限,不能更大地发挥其支持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资源,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教学所不能产生的作用,起到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海底世界(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处在草原深处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见过海,他们学习这些教学内容,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信息化教学条件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生看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海底世界,从而他们得到的知识便是直观的、完整的、正确的,而不是模糊的、错误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只有老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老师不在,唯一的传播源失去,教学活动就可能中断。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由于改变了资源的获取形式,将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变成了一个学生面对无数个老师和专家。学生坐在电脑前,可以访问许多老师,随时随地获取他想要的知识信息。这种改变,经过了漫长的年代,现在终于实现了。
4.教与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与学方式与方法,决定着获取知识信息的多少和质量好坏。条件再好,技术再先进,没有很好的实施方法与方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方式方法不仅决定着质量,而且决定着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教育信息化由于改变了教学环境构成、资源条件以及知识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通道,因此教与学的方法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用多媒体资源去深化教学内容,如何用网络环境去优化教学过程,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何使用虚拟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这些问题都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直接关系,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教与学方法与方式改变同教学效果改变的关系。有一年,笔者一行三人赴美国布隆斯堡大学考察。该校语言文化系系主任让我们校长为学生上一节对话课,通过对话了解中国的文化。课堂内容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学生向我们问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情况,十几位同学提出了如包产到户农民得到了什么实惠,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提出的几十个问题让我们感到很惊讶。第二段是学生让我们品尝他们亲手烹饪的中国菜。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得知,在我们到达前十天,老师就布置了这个作业。同学们上网下载了中国菜谱,亲手进行操作学习,可以说明网络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同学们获取新知识的方式。第二个例子是在2013年1月北京的一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学术会议上,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下有一所小学,姐弟两人,弟弟淘气,学习不好,在分班时爸爸为弟弟报名上计算机班,姐姐上了传统班。半年后发生了变化,弟弟的学习成绩超过了姐姐,弟弟还向姐姐讲述了许多通过电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像这一类实例在中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有很多。
二、用完善与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应用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需要根据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不断创新应用方式,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方法,设计开发出适用于民族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不断促进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1.克服几个不足,增强几个理念在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实施十多年的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经过了多个阶段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如在经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计算机教室的安装、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创设,以及校园网、“校校通”等硬件环境建设之后,使学校不同层次地具备了信息化教学条件。同时中小学教师也先后参加了如计算机操作、信息资源设计研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在硬件、软件、潜件(人力资源)条件上都基本具备,但却存在着使用率不高、使用效果不佳、使用人次不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拥有,轻应用。将教育信息工程看作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只关注设备的拥有和数量的多少,在教学中的应用量达不到要求,效率低。(2)重发展,轻效益。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太考虑国家投入的成本效益。(3)重建设,轻效果。不考虑学校自身的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相互攀比,你有我也要有,但使用效率低,使用效果差。(4)重使用,轻管理。教师的使用积极性高,教学应用效果也好,但管理水平差,维护条件弱,设备损坏率高,能正常使用的设备有限。(5)重新的,轻旧的。注重新设备的使用,有新的就不用旧的,有白板就不用黑板等。这五重五轻不克服,将会严重影响到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关注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任何信息的交流都要靠不同形态的符号语言来完成。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也要靠各种民族信息化资源来完成。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汉、维+汉、蒙+汉等双语教学形式。学生使用民族文字教材,教师用民族语言授课,同时加学一门汉语文课。在新疆有些学校,除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程用汉语授课外,其余课程全部用民族母语授课。在藏族地区,除了开设汉语文课外,还开设藏语文课。凡是使用全国统编汉语教材和使用汉语授课的课程,应该开发、引进、下载汉语课程的信息化资源,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依靠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还可通过新型的信息化资源促进他们对汉语的学习。(2)双语信息资源的建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使用的文字教材大都是区域性的统编教材。如藏语教材,是由教育部设在青海省的藏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统一编写出版,提供给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中小学使用。多年来编审委员会只负责文字教材编写,配套的信息化资源基本没有。在信息化开展十多年的今天,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改善,即国家、地方和学校相结合,加快与双语教学配套的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力度,使少数民族学生像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学资源。(3)校本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许多教育专家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克服国家统编课程的诸多弊端,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边远农牧区,通过对多元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帮助边远农牧区学生加强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对彼此的民俗民情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5]校本课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也应该得到重视。虽然校本课程受到不同地域、学校的影响,差别很大,不可能形成统编性教材,但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由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如电教馆)、学校和教师共同策划、开发建设,也可以采用几个学校协作开发的形式完成。
3.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第十九章又指出:“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6]针对少数民族地域特点,设计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利于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天网卫星传播、地网有线传播和目前正在发达地区实施的云技术的教育应用,以及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四种网络传播形式可根据民族学校的不同地域特点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选其优势,择配设计,真正为少数民族学校“校校通”的实现作出贡献。
4.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将信息技术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所学校如果只有优良的硬件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和学科课程整合,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是对巨额投资的极大浪费,条件越好造成的浪费越大。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学校和当地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和学校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必须追求投入的成本效益,也必须明确政府、学校责任人的职责。政府只管投资,不讲管理,不讲效益,便是不负责任的管理者,必须给予追究。教学应用出效果,教育管理出效益,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
作者:杨改学胡俊杰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