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理论课程教学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和实现课程的教学价值。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精辟的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研究)的辩证关系,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认识到了学习和思考(研究)应该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与研究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式教学,并指导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什么是研究式教学,国内目前尚未形成权威和统一的概念厘定。但有教育学者认为:“所谓研究式教学,就是以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员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员独立自主创新,自主研究和课堂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中的难点内容、有争议问题或课程前沿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学生独立专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讨论,使得不同学术观点相互交流和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欲望,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显见,研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在教学中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以教学双向互动并进行充分交流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统一,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将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研究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目的上,研究式教学由过去单向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研究式教学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综合性教学方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式教学由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性的群体施教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多样性的个性学习模式转变。就民族理论课来说,通过进行研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国际和国内社会的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了解、认识、思考和研究,不仅能使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能通过理论学习,正确判断和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对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通过研究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把民族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民族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进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理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见于此,积极的将研究式教学应用于民族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发挥民族理论作为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实现课程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二、在民族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的原则和路径
(一)在民族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式教学确立的教学原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和开展研究式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在民族理论课的研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遵循和贯彻这些原则,以此保证研究式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来自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杂志。《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1.互动性原则研究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这决定了教学要素之间应该存在互动,同时也要求各教学要素应与其他教学因素紧密联系。研究式教学要在民族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互动性原则的把握,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里保持互动。例如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应该营造良好的互动性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能唱独角戏,而是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又涉及课程教学要求的重要问题,吸引学生配合教师进行双向互动的思考和讨论。在互动原则下的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限于单纯的对民族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应更多的结合教学要点涉及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欲望,刺激学生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和论证;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就相关问题展开充分的思考和探讨,激发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进行民族理论的研究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师生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从而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2.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要指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研究式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合作,并将合作思考与合作研究的方式体现在研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合作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处于在平等的位置上,双方的关系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原则投射到整个研究式教学过程中。在民族理论课程教学进程中,对于课程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学习和研究,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就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积极的与学生进行“合作”,并在不违背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前提下就有关问题与学生一起合作思考和探讨,从而在师生双向的“合作”中推动研究式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样,学生与学生在课后的研究性学习中也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的研究任务。在这一原则下,教师需要认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认可和配合。研究式教学的双方都要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合作”原则,积极寻求相互的支持与配合,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将更加愉悦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在合作研究中增进协作能力,最终在彼此之间愉快的“合作”中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二)在民族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的具体路径
1.教师研究式地讲授大学生都经历长期的学习并通过了高考的选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贮备和研究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的讲课,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和提不起兴趣。而教师若能尝试进行研究式的讲授,或许会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具体到民族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该理论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深入浅出的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民族”概念这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给学生全景式的介绍各种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学术观点,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这既可以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讨论的情况,为学生科学的分析出正确的观点并引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的基础知识,这无疑将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研究式的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准确的讲授民族理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同时应该注重凸显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对民族理论在学界的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适当的向学生进行引导和讲授,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在不违背教学基本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开放式教学局面,并设计研究性教案,并通过动画、录像、电影、网络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源精心组合进行研究性多媒体教学;教师也可以在师生的“研讨交流”环节中采取学生发言与提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这种“答问模式”进行研究式教学。这些教学形式既生动活泼,又各有特色,同时又能使学生与教师在这种研究式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切磋和进行思想碰撞。因此,在民族理论教学活动中采取教师研究式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学生研究式地学学生都是经过多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并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校学习的,他们在这个阶段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问题研究意识。通过引入研究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民族理论教学的学生研究式学习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任课班级的听课学生人数,将全班划分为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并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研究主题,并围绕这些研究主题确定若干个研究方向,每个课题组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题目。这些研究题目需要教师根据民族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课程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研究确定,教师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根据将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适应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选题,以供学生在开展研究式学习的时候进行选择。研究项目组是由教师根据上课学生人数确定后组成的学生研究任务小组,学生研究项目组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给出的选题进行选择,在课后按划分确定的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报刊、书籍和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在课后再经过每个学生小组自己的整理、研究、讨论、归纳和总结这些环节以后,让学生在下一次课堂时间以自己的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各种形式。各研究小组需要接受其他同学或授课教师的提问,接受提问的研究小组要根据其他学生或授课教师的提问作相应的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教师可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这种指导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学生在进行研究式学习过程中的自学、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组织讨论等各个环节,都应带着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进行,并随时与小组其他成员或任课教师保持交流。在各研究小组在课堂展示其研究成果结束以及任课教师进行点评环节完成后,可集中安排部分时间解答学生在课后研究环节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运用民族理论知识归纳和总结出需要学生掌握的正确结论(当然,如果学生能在自主研究展示环节中归纳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省略这个步骤)。因此,在民族理论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不仅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在民族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问题导向与教学目标的照应。民族理论的研究式教学首先是要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从问题出发,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而所谓的具体问题,就民族理论课来说实际上就是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中涉及的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一些具体案例,换言之,就是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社会和谐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果教师在民族理论课的研究式教学活动中不能抓住涉及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问题,或者讲解的问题只是自己感兴趣而学生完全没有兴趣或者不关心的问题,那么教师的讲授就是无的放矢。所以,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必须要有针对性、关联性以及现实性,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带动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当然也就难以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此外,教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也能让学生在接受正确理论观点的同时,能够学习到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将研究的问题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式教学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第二,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照应。民族理论进行研究式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同时还应该注意课程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方面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解读时需要注重对现实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尽管民族理论课程是一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作为民族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民族理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因此,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也会让大学生觉得是在“说教”和“务虚”。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民族理论课程教授过程中讲解相关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体现出理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指导和关切,以及社会现实问题对正确理论的积极回应和反馈。因此,在民族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讲解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还应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应将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讲授,既能谨防研究式教学被传统教学方式同化,又能体现出研究式教学在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四、结语
分析解决问题是研究式教学的纽带和载体,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理应是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要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教学,一方面可以改变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通过在民族理论课程中进行研究式教学,将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实现课程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作者:王文彦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