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微范文

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教育的实践与探微

一、少数民族中小学师资现状

1.少数民族教师的年龄状况。全师有职称的从事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共计146人。40岁以下的96人,占到全师少数民族教师的65.8%;40岁以上50人,占到全师少数民族教师的34.2%.从年龄结构看,老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的搭配比例14:34:25,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来说,还是较为合理的。

2.少数民族教师学历状况。调查中,全师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学历合格率71.2%,初中少数民族教师学历合格率83.7%。近几年来师教育局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向社会招聘一批少数民族新教师,由于部分新教师没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提高学历的学习,未取得相应的继续教育证书和学历证书,影响了新任教师学历达标合格率。

3.农一师专任教师汉语水平状况。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规定,从事双语班教学的双语教师汉语水平必须在六级以上。调查发现,在146名民族教师中,汉语等级水平在六级以上(包括6级)仅有49人,占所有民族教师人数的33.7%。这表明汉语教师基本功欠佳,整体素质偏低。

4.一师专职教师职称状况。目前一师中、小学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80.1%(自治区规定是95%),任职条件不达标率19.9%。这与自治区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指标名额限制,有的符合职称评审条件的教师不能按期晋升职称;有的因为没有获取教师资格证或学历不达标而没有职称评审资格;有的因各类考试不合格、没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而不能评审职称等。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目前少数民族单位的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不仅在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方面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且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造成的。

(一)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家庭收入不高少数民族单位大都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经济运行方式主要是自产、自收、自支。经济状况如何又完全取决于现有的种植业如棉花、水稻、小麦等种植水平;取决于林果业的栽培水平;取决于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快慢程度。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和民生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单靠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做到增产又增收,难度还是较大的。而农牧民家庭子女较多,生育2至5个孩子很是平常。虽然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了学生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其他教学辅助资料和生活费还得自己解决,这对生活本来就不富裕的大部分家庭来说,困难还是很大的。

(二)学校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学内容单一化当前少数民族学校普遍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主要面向发达地区的城市学生,考虑边远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却很少,导致学校课程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单一化。许多研究证明:特别是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陌生,在学习过程中备受挫折,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工商业欠发达,生产方式简单,社会对人口的文化素质还没有提出较高的需求。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父传子,子传孙,耳闻目睹,言传身教,使农业生产、传统家庭手工业的技术得以世代相传。读书在许多家长眼中自然成了无用的事情。再加上近年来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日益走高,且毕业后工作又很难找,部分家长更不舍得在孩子读书上多花钱。他们大都主张让孩子快快学点手艺或做生意,早早就业。

(四)教育师资队伍中民考民出身的民族教师的比例过大据统计,少数民族教师占整个中小学教师总数的84.4%,而汉族教师占整个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6%,可见民考民出身占了绝大多数。应该说,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中不乏优秀者,但这样的教师太少太少。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多个年头了,但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十分肤浅,更不用说落实和具体实施了。大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少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实施教学,在他们的教学中,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致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

三、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措施与对策

(一)多项措施并举,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一是师市党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在屯垦戍边中的重要作用,下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全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单位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少数民族单位应根据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客观需要,从本单位青年中选取优秀者公派送到外地如到农业大学接受正规专业的学习、培养与培训;从短期发展来说,可采取直接把技术引进门的思路,主动登门寻找农业技术较强的单位如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等,主动与他们结对子,建立帮扶对象,争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且把这项工作尽最大的努力长期坚持下去,增产增收才有希望。三是根据少数民族单位的贫困程度,把新农阿拉尔农场和托喀依乡纳入九团管理,实行团镇合一体制,理顺农一师、兵团、国家三者间投资渠道,促进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师党委和师教育部门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予以大力倾斜和支持。为了有效缓解民族单位学前儿童入学难问题,2011年,农一师加大了学前教育教学建设力度,投入800万元,在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建设了8所配套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达7960平方米的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一师四团是兵团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团场之一。四团党委将“维汉合校”作为一件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对团中学基础教育设施进行了更新、调整、修缮;投资449万元扩建了实验楼,修缮了清真食堂、学生宿舍,使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少数民族教育薄弱落后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三)重视编制有地方特色的维汉对照教材、双语阅读图书和双语参考资料这类教材、教辅的最大特点是为学生掌握教科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提供方便,因此它更应该体现和接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基于这个原则编制的教材、教辅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不会使学生的维吾尔语水平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易于学生自学,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一是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作用,实行教师聘用制,把有志于教师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吸引进来。要抓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机遇,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超编人员和因能力和责任感不足而不适合当教师的人,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分流,以便空出岗位,而对缺编的岗位,能够及时补充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的优秀大学生和代课教师。二是争取中央、自治区为支教教师增加指标和经费,积极吸引外地汉语教师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做贡献。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外地人才,并大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资、奖金待遇。

(五)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强化师资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民汉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力度,组织有一定潜能的民族教师到本市汉语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进行培训、观摩、挂职,学习优秀汉族教师的各课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二是鼓励参加函授和自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正规培训、脱岗培养、业余辅导和在职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广大教师进行分期培训和强化训练,使教师的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终身化。

作者:王文君单位:新疆阿克苏市农一师党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