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共同体的价值范文

民族教育共同体的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教育共同体的价值

一、教育意图在民间的贯彻

本文将援引火塘文化,即以实体范畴的民族所独自拥有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为例,在于说明教育共同体的意图如何在民间得以行之有效地贯彻。在此引述的火塘文化,产生于火被引进到人类的居室之后所形成的火塘。这个例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追踪原始教育的意味,实际是在作民族教育发生学的探究。将野火从荒野的熊熊烈火引进人类的居室空间,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在方寸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灵性世界,从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文色彩。

在此无意去做人类学意义上的民俗追踪,而是着重在火塘所蕴含的教育内涵上,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复杂多元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综合性文化象征实体如何担待起教育共同体的责任。火塘首先是少数民族家居生活的中心,同时兼具社会性活动的中心。祭神、祭祖在这里展开,民族音乐在这里吟唱,美德故事在这里宣讲,它将神性、灵性与温暖的气氛融合在一起,将民族成员吸引到火塘前。摩梭人的成年礼在火塘边举行,而且巫师和老人必须吟唱这样的祝吉歌:“小树苗变成大树了,小孩子变成大人了。今天是吉祥的日子,阿铁日尔穿上了裤子。祝他像天边的大雁,能活一百岁,祝他像海里的野鸭,能活一千岁。在家能犁地,出门能撵山,战场上英勇杀敌,战无不胜。刀子是你的伙伴,让他陪伴着你,战胜虎豹,赶走魔鬼。”

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化意味的场景,它由普通的家庭成员和成年礼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结成特殊的教育共同体,这个教育共同体的伦理特质不只是显现为伦理性的实体,而且还显示出它是造就伦理性的实体。它授人道德知识,完成伦理使命,成就教育权威。再以纳西族、景颇族在火塘边倾诉哀思、颂扬故人的《鸡鸣祭歌》、《挽歌》为例:“鸡叫了,云中的白鹤已醒来,它们抖一抖洁白的翅膀,摇一摇美丽的尾羽,向高空双双飞去了。阿爸阿妈呀,请你起来吧!鸡叫了,碧海里的野鸭和鸳鸯已醒来,它们轻捷地在水中嬉戏,阿爸阿妈呀,请你起来吧,起来洗脸吧,起来喝茶吧!”“你先去了,不要悲伤,不要难过,万物都会死的,星星也会落下,太阳会落山,月亮会落坡,牛老会缩角,你活在世上时,教会我们劳动生产,你的名字像金子一样发光,你没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

诸如此类的吟唱多使用比兴的手法,它有文学活动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传达教育共同体的意图。正如歌词中所吟唱道:“你活在世上时,教会我们劳动生产,你的名字像金子一样发光,你没有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这个围绕火塘、基于家庭而生的教育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鲜活的伦理实体,它在伦理精神的培育中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对此意义的审理还将引导我们做出家庭实乃伦理精神的根源的判断。因此,由上述民族的教育场景可推知,无论是对于族类共同体的理想的实现,或是对于个体实现从现实世界向可能世界的转换,教育共同体都有出色的表现和作为。

二、教育共同体的道德力

从伦理与教育的互生关系出发,可以考查教育共同体的道德力,即它对于个体上的道德牵引如何得以有效展开。高兆明指出共同体是黑格尔在事实上将之作为价值合理性的根据,并从共同体中寻求对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共同体就是把握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的钥匙。因此,研究尝试将所言及之民族伦理的主体———民族视作教育共同体,从而展开我们对于道德力的讨论。民族是否堪称我们在此所言之教育共同体呢?这首先要从我们已经放大了的教育共同体的定义来判定。教育共同体的多样性在于生活领域、生活层次的多样性。不同的生活领域、生活层次有不同的具体的教育共同体,在哪个特定领域与特定层次,它们都是合理的。显然,民族是否堪任教育共同体的疑问,可由教育共同体的多样性内涵来得以解答。

在此的求证得到解决以后,所要集中论证的是作为族类共同体的民族,如何展示自身最基础、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如何真资格地充当教育共同体的重任?试以苗族知识分子梁聚武先生关于礼俗的论述为例。他在回答“我们需要什么礼俗”中,反思了各民族的礼俗,指正了彼此的优劣。他对于丧葬,这样评论道:“若把一具尸体放在家里,请道士,请阴阳,迎神点祖,闹个不休,这样一来,真是花钱不少,对于卫生方面,也是成了问题,影响自己,影响乡里,影响社会,不能不说是一件应该特别注意的大事。”

他还认为,对于婚嫁丧葬,斥简陋为不进化,而以多玩几个花样为文明。这样的文明,不见得可能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他还指出,不要完全站在个人的立场或家族、宗族的立场,而忽视了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梁先生在阐发这通议论的时候,抗日战争尚未胜利,但他作为民间知识分子,已在身体力行地大行教化之力,希望抗战胜利之后,可以以各族的礼俗为基础,形成“国族”的礼俗,做通盘的考虑。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梁先生的以上思想作为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一度影响了苗族的一代代青年。

此引述的用意在于真实地呈现民间礼俗所蕴蓄的德性力量,并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它所完成的德性牵引。黑格尔说:“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须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

这个引述中的梁聚武先生所流露出的德性品质就来源于他所在的、所熟知的苗族社会。笔者更看重的是他从善的动机从何而来?其实,我们只需坚信:虽则个体因其有限的理性存在并不如像服从自然法则一般地必然恪守道德法则,但是只需个体自觉其为理性的存在,就必定会不囿于感性自然的束缚而依定言命令行事,而此道德法则直面一切理性存在而生的效力,就是道德力无疑。

而这个道德力原生于教育共同体,作用于道德个体,从外在于个体的异在,换化为内在于个体的德性,从而圆满地完成教育共同体所要承担的教育重任。

作者:毛越华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