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博物馆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美之为美,是因为在欣赏过程中对人的审美感受和心灵造成感性化的影响。其次,博物馆的主体是文物,配合文物传达文化的是文字和语言,观众根据文物自身的艺术魅力以及文字的阐述或解说员的讲解了解发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和价值,进而感受其传达出的美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审美体系,提升文化素质,将头脑中对文物的理念化认识转化为心灵上对美的理解与感悟。最后,通过空间的营造,运用声、光、电等手段的配合,与文物在脑中形成理念化的理解相互交融,使观众置身其中,吸收消化,形成个人对美的理念。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1]”将理念、感官表现以及两者相统一是美的三个要点。所以说,博物馆空间设计也是将设计理念转化为感官实体再转化为观众审美理念的理念传递场所。在展示历史文物的同时,展示出空间陈列的感官艺术性和文化传递的美学内涵,将感官与理念融汇在一起,营造出美的博物馆空间设计。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造成的和谐”[1]。衡量各部分之间“数”的关系,将细节融入到整个空间中,达到和谐一致的空间表现。亚里士多德指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建筑物各部分间的度量关系就是比例。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数始于一,数以等同和类似而美,数与秩序不可分。”“在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出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1]。每个体现美的设计元素都是以“数”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还是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2]。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在布局规划还是陈列展示上都体现着数的精准,用精确的比例构建舒适的观展空间,做到物、人、空间三者之间的和谐比例秩序。空间的布局上,将展厅、休息区、服务区、工作区之间做到合理的划分,分清主次,布局严整。根据不同功能的展厅调整大小,如画展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需预留出观众引发联想的空间;影音厅则需要较小且隐蔽的密闭空间进行小范围的展示。不同展品要考虑到光照角度,温度湿度的控制,观赏角度等由数值建立起来的展示效果;根据形式美法则,不同的陈列方式会有不同的观展和心理效果,维特鲁威认为美在于对称,对称的基础是比例,只有凭借比例才能获得对称,许多著名博物馆的入口处和大厅设计中都采用对称的柱式布局,给人感受庄重、整齐之美。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原则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应用广泛,琳琅满目的展品让观众的眼球和大脑应接不暇,在空间的设计上要减少过分的装饰,创造简洁的空间感,突出重点,缓解视觉上的疲劳感,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多体现在走廊和休息厅,让观众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获得眼球的修整。
美既是依照科学规则对自然所做的模仿,也是一种对超自然的完美所做的静观[2]。古希腊艺术被称为模仿性艺术,注重模仿现实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该模仿和展现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非简单地模仿事物的形象。达芬奇说之甚明,模仿是一种忠于自然的研究与发明,因为它重新创造各个单一物象与自然的统一,另一方面,模仿又是一种需要技术创新的活动[2]。艺术是在不断的模仿与改革中形成时代特点,继承与发扬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能够充分彰显出时空感。
1自然的模仿
自然的模仿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但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而是深入真实的必然性。鲍姆加藤认为所谓模仿自然就是要表现出呈现于感性认识的完善[1]。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借鉴自然元素,如植物动物的图腾使得空间灵活且具有动感,石材木材的铺装配合色调主题和展品相呼应,融入设计与装饰,增添设计的原始性和亲和力。中国文字博物馆设计中的饕餮纹、蟠螭纹的动物图案,象征着28星宿的28片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都是对自然元素的模仿,是博物馆设计中来自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人们对自然的不断探索与认知,合理地运用自然,把自然带到生活中,也是博物馆设计中需要珍藏的一部分。
2人文的模仿
借鉴传统元素,融合新思想再创造,设计出适合博物馆主题的现代设计元素,是对传统的尊重与发扬。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中,入口大厅的棚顶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藻井”的形式,但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并在每个“藻井”方格内采用了浅金字塔式向上升起处理,使得形式更丰富又在功能上使大厅的建筑声学方面更优化;博物馆幕墙的图案化处理,对斗拱抽象化运用的檐口、室内楼梯与平台的护栏所采用的图案装饰都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苏州博物馆的设计配色上则采用苏州江南水乡特有的黑白灰粉墙黛瓦,多处使用六边形的取景窗,营造了园林中特有的空间层次[3]。传统构建的抽象延续融入环境氛围设计出符合苏州地理人文的主题性博物馆。
3科技的模仿
多媒体技术是时下普遍运用的场景再现展示手法,4D模拟场景、电子翻书台、沙盘等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博物馆空间表现的一种革新,也是未来的观赏趋势。
真、善、美是古今中外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集大成。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凭借真理,艺术才能获得价值。意大利人辟兰乃西认为建筑物必须真实,真实的美存在于简单、合乎功能的结构,认为美必须以真为前提和条件,美来自于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善一致说,认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事物的适用性正是事物合目的性的充分表现[4]。真善美体现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即为:真实地再现过去,营造和谐统一的主题,运用文化和感官元素创造美的空间环境。博物馆的使命是珍藏历史展现给现代人,人们要看到真实的过去,并不是过分地修饰。善是指营造一种和谐的空间环境,在观展过程中合理的分配空间,使得人、物、空间比例和谐统一,创造舒适的观展环境,同时也要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在材料的运用上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展示过程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美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境界,只有在真实的表现以及和谐的空间达到统一的时候美才得以体现并具备意义,不仅是传递文物真实的美和展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美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也传达给观众心理的审美理念,达到博物馆空间统一的美学效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维系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真善美。博物馆理论家唐纳德普莱茨奥斯宣称:博物馆是我们的文化景观中一个主导型特征,形成了我们对历史与自身的最为基本的设想。美学的融入让博物馆的内涵更丰富,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专业领域的典范性和价值性。在设计中把理念化的东西具象化,合理地运用比例秩序创造舒适的环境,结合人文与自然的精华,融入与创新,构建博物馆空间的真善美统一,创造和谐的观展空间,更好地体现当代博物馆作为文化中心和民众休闲享受的特殊角色。(本文作者:王瑶、赵俊学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