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术学专业蒙班基础课教学研究范文

美术学专业蒙班基础课教学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美术学专业蒙班基础课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美术学专业蒙班基础课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美术专业蒙班在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原因,并以基础课教学为试点,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总结了经验与不足,为蒙班今后的教学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将“双改”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蒙班的基础课教学整体水平以及民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做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质量评价;协同教学

赤峰学院自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确立了“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启动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2019年1月召开的赤峰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学院党委确立了以建设赤峰大学为奋斗目标,以建设具有鲜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都要以此为目标去构建。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以“双改”项目为抓手,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教师将“双改”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的新要求。为响应赤峰学院党委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人才服务方向明确为:面向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培训机构主讲教师等。在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明确提出:具有较扎实的美术教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基础美术教育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绘画专业基础实践技能及绘画表现能力,能较好地胜任基础美术教学技能实践课;具备一定民族基础美术知识及技能,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理论,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培养计划中的这些新内容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专业依托自身办学历史与地区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民族基础美术教育的办学目标。美术学专业是美术学院创办最早的专业,一直实行蒙汉双语授课,有着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为赤峰及周边盟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民族美术教育人才,在区内有着良好的口碑。然而近年来,美术学专业蒙班的办学质量却不容乐观,以近三年为例,2017年应毕业25人,实毕业13人,毕业率为52%;2018年应毕业18人,实毕业4人,毕业率为22%;2019年应毕业16人,实毕业10人,毕业率为63%。在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中,旷课、成绩不合格成为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学中,蒙班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迟到、旷课,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各级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学生谈话;给处分甚至开除等方法,但都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项目组成员通过多年对蒙班基础课教学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教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单一的培养模式无法调动蒙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协同性,学生专业素质无法得到整体提高,影响了专业学习的质量。近年来,蒙授美术生源逐年减少,而区内招生院校却不断增多,使得高考录取率十分高,但生源质量却逐年下降,专业基础与汉班学生相比差距悬殊。汉班学生高中阶段已经在当地或者省会城市甚至一线城市的专业培训机构接受过全面的专业训练,师资水平高,训练时间长,学习内容专业,针对性强。而蒙班学生多数只在生源所在地接受过短期的专业训练,受当地师资水平与其他条件的制约,专业基础十分薄弱。通过对同专业并行班级的入学摸底测试发现,蒙班的最好成绩也只相当于汉班的中等偏下水平。但是,在入学以后,两个班级执行的却是同一个培养模式(包括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评价体系等)。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忽视了蒙、汉班学生在入学之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专业基础巨大差距,使得蒙班多数学生无法达到课程要求。目前,美术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是以西方传统写实技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它源自苏联的契斯恰科夫训练体系,强调对于自然的再现,关注的是技能训练与形体结构意识的培养以及整体观察与表现方法的训练。按照这一训练体系的标准,需要学生用最少两年的时间完成基础素描、色彩、透视解剖、速写与构图等课程的学习。训练内容按难易程度依次为静物、风景、人物头像、半身,人体、全身着衣。

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是以写生作业里体现传统再现写实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画面写实效果的好坏为衡量标准。在2017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只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要完成过去两年的训练内容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蒙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课堂教学陷入两难境地,要进度就会丧失质量,反之亦然,二者之间难以取得平衡。另外,各门课程之间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教学缺乏协同性。课堂教学相对独立,任课教师只负责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对于所承担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是如何定位的;其他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和其他相关课程如何衔接等问题,绝大多数老师并不关心。课程之间没有继承与衔接,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而越来越不愿意学习。再加上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学习陷入“弹簧式”怪圈,普遍存在专业上的“瘸腿”现象。这些问题给学生和任课教师都造成了极大困扰,导致很多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无法达到课程要求,进入二、三年级分专业以后,又与汉班学生一起授课,专业上的差距感更加强烈,进一步出现了“厌学”情绪,并最终“弃学”。很多时候,任课教师只能有针对性的降低作业要求,才能使部分学生的成绩达到及格水平,但这是既有损专业教学的严肃性又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科学性的无奈之举。美术教育从来都是多元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样的,在美术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再现与表现两大类风格。尤其是21世纪以来,寻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语言早已是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主流。另外,美术教学是“个性教学”,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能用传统模式去“铸造”每一个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力。与汉班学生相比,蒙班学生都有着相对浓厚的民族艺术底蕴,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虽然按照传统标准来看专业基础薄弱,但正是因为没有像汉班学生那样经过考前“流水线”的训练,画面上存在着更多可塑造的空间,也没有太多知识与技法的包袱。虽然对耗时费力的传统技法学习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定力,但同时又有着许多艺术天分等待挖掘。如果将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丰富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专业水平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是改善目前蒙班基础课教学情况的有效途径。2015年,在赤峰学院的首批“双改”项目中,美术学院基础教研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素描—色彩课程整合为例》获得立项,并在美术学专业汉班连续推广了五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该项目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实行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把每一门课程的“点”最终连成“线”,从而提高美术学专业的基础教学整体水平;用“以工具带思路”的方法将素描与色彩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保持相应的一贯性与趋同性,使学生无论是在上素描课或色彩课的时候,都能够同时得到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两种训练,走出了“弹簧式”教学的怪圈,避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均衡的“瘸腿”现象,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不改变教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协同教学”模式,教师彼此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培养教师在教学上的“全局”意识,明确了单科课程教学质量与整个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评价也带来了新的标准。这些成果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提升了专业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靠这些成功经验并结合蒙班的实际情况,项目组成员以2017级美术学蒙班为试点,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步探索。在教学内容上,以素描课与色彩课为主导,尝试将表现性绘画语言训练引入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观察方法。在不违背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形式与作业内容上强调有目的的创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表达。不以再现写实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去发现新形式,运用新工具。由于目前表现性绘画的教学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安排了两位偏重表现性绘画语言探索并有所收获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学任务。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标为准则,画面风格追求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1.换工具,用“以工具带思路”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与工具,充分体验每一种作画工具独特的表现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思路。2.换视角,鼓励学生面对同一组写生对象去尝试不同的角度,发现新视角。3.换时间,改变过去一张作业消耗很多课时的方法,实行长短结合,大量的短期作业,能够使学生感觉更强烈,画面更生动。4.换内容,素描与色彩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协作,使学生得到整体性训练。5.换标准,由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批现当代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去临摹学习(如后印象派、新表现主义、纳比派等)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改变目前以传统写实作为唯一考核评价标准的局面。6.重示范,由于蒙班学生专业的实际水平所限,眼界相对狭窄,知识面不够丰富,因此在每一个知识单元的开始,强调任课教师的现场示范,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有直观的感受。通过对2017级美术学蒙班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验,从期末观摩作业中可以看出,新内容与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增强了学习兴趣。画面上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充满乐趣与信心,大胆开拓,与汉班学生的作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纪律方面问题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为今后蒙班的教学与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逐步完善。首先,本项目主要针对美术学专业一年级蒙班的专业基础课开展研究,随着近年来区内各院校的不断扩招与考前训练的高度“流水线”化,学生入学专业水平不断下降,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最基础的专业知识都不能掌握,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拿出很大的课时量来解决考前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本项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其次,目前实施的美术学专业培养计划将基础课由原来的两年压缩成一年,在表面上延长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过短的基础课训练,使很多内容只能赶进度而无质量可言,这不但影响了本项目的深入推广,最终也影响了二三年级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本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向二三年级进行适当延伸。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本项目对基础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但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二者之间缺乏一贯性。使得目前的研究依然是阶段性的局部成果,不能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二三年级增加一定课时的基础造型训练课程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衔接,更好的发挥基础课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专业课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本项目所解决的只是一年级的局部问题,若使美术学专业蒙班的教学水平得到整体的持续性提高,还需在美术学专业实现年级之间的协作化教学,并对蒙班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对基础课现有的教学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体系做出更大范围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摸索出适合蒙班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提高蒙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使其有能力达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者:张洪亮 单位: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