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立足本地的传统艺术资源,有效地把民间艺术语言引入到课堂

以地处鲁中孔孟之乡的莱芜为例,本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莱芜梆子戏、莱芜锡雕、莱芜剪花样、莱芜泥塑、莱芜土陶等都是具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它们可以在形式、色彩、造型等多方面的提供给美术教育对象源源不断的创作和欣赏灵感源泉,而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较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多彩的民俗艺术作品,我市的会展中心、钢铁博物馆是综合展现我市文化资源和民俗作品的综合性场馆,多彩的现代雕塑设计展示及传统民俗艺术作品得以集中展现,在美术的个性培养与作品创作中汲取这些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丰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民艺,形成认识和个性形成的基础。这两处场馆目前做到了资料较为齐备、工作日免费开放,可以协同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学生获取更广博的知识和信息

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电子期刊、网络信息等电子类文献信息载体已在校园普及,在相当一部分上取代了纸质文献信息载体。但是,对于美术教育所需的图书资料尤其是书画作品而言,电子载体受到阅读不方便、分辨率不高、幅面小等局限性,纸质载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学校资料室文献建设往往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纸质资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要求。本地的图书馆、文献资料室的藏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术书籍、美术期刊,文献资料室还藏有较为丰富的现代和古代书画作品馆校结合。教师通过书画作品的展示,讲解作品的构思、色彩、布局、艺术特色和造型材料及年代背景,可直接提供教师讲课的第一手资料和直观教材。学生则通过观摩、进而临摹,获得感性认识,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掌握绘画、书法技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目前一家普通地市级图书馆已馆藏几千万册普通书籍和上百万册特殊贵重书籍,国家已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公开开放制度,如果能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形成一卡共享制度,在教师指导下适当安排统一的结合课堂内容的阅览活动,在学校图书馆无法满足阅览需求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捷径。资料室收藏的书画作品可为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提供广泛的素材,通过对一些名家作品的观摩或临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美术大师们构制了数不胜数的瑰丽的珍品,许多资料文献室存有古代书画家和本土名家作品,对有特别需要的师生有序的开放观摩,不仅会切实加强美术教学的感染力,还会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随着资料室资料走进学校、迎来新生力量也为进一步的发现和收藏提供一定的机会。

三、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组织与管理,为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方式提供可行性

其一,在加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美术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开展较为有效的美术课外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的较为理想的美术教育目标。比如少儿漫画协会、中国画协会等。凡是参加社团的学生对美术学习较为浓厚的兴趣,少量的社团同学通过对美术场馆等的了解带动其他同学参加进来,使校馆的合作更为活跃又不失秩序。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又成为作品展览和临摹的策划和管理者从而更大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横向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产生知识迁移的正向效应。其二,在教师引导下的美术合作学习。美术合作学习是指美术课中小组或团队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协作作品,实现学习目标。合作学习实施于美术教学,是一个探讨、分析、尝试、总结、积累的能动过程,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共享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欣赏美术个性的同时又积极探讨共性所在,把美术教学中的表面问题推上了更深层的思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贯穿始终,学生会在美术场馆、图书馆等资料丰富的资源下做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其三,教师与馆员协作教学,在对美术场馆及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能力方面,教师与馆员的互助学习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会使学生初步学会社会交往及公共财物保护意识,在教与管的环节上,教师可以既请教馆员又配合馆员,让馆员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发动学生建立人人保护公共财物、人人充当专业专家的意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驾轻就熟地利用好美术馆、图书馆等场馆的公共资源。

四、结语

美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传播媒介特征会直接影响美术信息的传播模式和特点,由于美术信息的显现和传播是在光和可视化的实体物质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而这两种媒介的相互作用一般是在共时性空间中完成的。所以只有美术信源与信宿之间具备空间关系后,美术信息的传播和传播模式才可以建立,即是说美术信息载体(作品)与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位置和距离,从而构成一种审美空间。而美术场馆、图书馆、资料文献室等使这种审美空间得以实现。但是,信源和信宿之间的空间关系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空间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它还取决于信源和信宿之间能不能建立一个共同的“概念空间”,即美术信息的符号集合载体是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图形、色彩、质感来传达“概念”,其概念具有空间形式的意义。另外,美术信息的接受者(受传者)需要具有接受这种信息和意义的空间形式,即相应的感性修养和能力。这种共同的“概念空间”,并不能实现说传、受双方各自的“概念空间”能够完全对接,而通常是传、受双方进入共同的“概念空间”的速度、程度是逐步的、相互适应的,这就需要制定灵活机动的方案,而不至于由于角度、方向和途径等的差异,加之美术作品这个信息中介的符号的直观性与意义的多解性,会出现传、受双方的编码和译码(释码)的错位。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旨在探索在感官协调的公共空间中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以避免美术信息的传、受双方曲解和错位,还将为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美术教育的开放式、深层次发展提供方向。

作者:谢晓霞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