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三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
一、激发幼儿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创新,可以说无处不在。在他们的笔下,香蕉可以画成三角形,西瓜可以画成正方形,他们会给汽车加上翅膀,给太阳打上雨伞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这些天真烂漫的幻想,恰恰是他们积极动脑、勇于思索的一种表现。而对于这些“奇思妙想”,您会怎么看呢?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由此可见,表扬和鼓励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敢于尝试,对孩子们要以鼓励、支持、肯定为主,要呵护他们这种最初的创新意识,使孩子们在充满自信中去想象、去创造。
二、通过感官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力大多来源于对具体物体的感知,他们通常把模糊的物象、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头脑中根据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的实物图像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说、写、画等他们能够掌握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可以通过各式各样、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如看、摸、听,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直觉系统。作为幼儿,“看”无疑是他们感受世界的最重要途径,而作为美术教育,“看”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对物象的观察、再现,想象性地进行添画、删减进一步促进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你会发现更多的时候,孩子们是闭上眼睛在想象,他们会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丰富多样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摸”是幼儿感受世界的又一重要途径。孩子们通过触摸、触碰,刺激到他们的触觉系统,此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适时的鼓励,让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自由描绘。“听”同样是幼儿感受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声音在绘画的领域内可以说是多彩的,比如,让孩子们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一种声音,然后再用手中的画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他们的感受。总之,感官的刺激与调动,是发挥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
三、摆脱错误评价,让幼儿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在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往往幼儿的一张画画完以后,成人更多议论的是画的像或者不像,而对于孩子自身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与感悟的重视是少之又少。像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使孩子的绘画作品失去了“儿童画”独特的艺术性,更是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会使幼儿逐渐失去对绘画的灵感与兴趣,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我们绝不能为了迎合家长,而片面地追求孩子绘画的像与不像。幼儿的美术教育,是启蒙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有些家长的这种动机已严重违背了美术教育的宗旨,是人们值得反思的地方。培养儿童的自信,鼓励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则是培养幼儿艺术的关键。
四、在个性绘画的培养中,应注意的要点
(一)对孩子的绘画指导,要适可而止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喜欢画房子、有的喜欢画动物,他们通常会比较注意他们喜欢的东西,把它凭记忆和想象画下来。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风格的绘画,有的粗犷豪放,有的隽永细腻,他们的性格、喜好会完全表达、释放,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帮助他回忆,引导他想象,启发他创造,但绝不可用“规定”来约束孩子具体画什么、甚至怎么画。过多的指点、示范,只会妨碍孩子的思维。
(二)耐心倾听
“倾听”是我们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门艺术。从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言语中,你能够读到画面以外的更多的东西。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不必过于拘泥于孩子画了什么,而是静下心来,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也许你的收获会更多。不要以为孩子的画就是一些漫无边际的涂鸦。听:那杂乱无章、弯弯曲曲的线条,原来是可以通向天边的盘山公路;那天空上稚拙的星星点点,原来是成群的鸟儿在飞翔;那只脚蹬风火轮的“乌龟”,原来是辆力大无比的汽车;那团随意涂抹的鲜绿,原来是像春天的小草一般刚刚升起的太阳倾听了孩子的心声,也许会令我们感到惊讶,惊讶于这些赋予幻想的天性、天真、天趣,原来在孩子的心中,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妙趣横生。
(三)超越色彩
儿童对色彩的理解、运用,更是大胆而毫无顾忌。某些在成人眼里不可接受的颜色,而孩子却偏偏情有独钟。他们大多喜欢用纯色、原色作画,他们的大胆甚至是足以改变世界、违背自然的。在他们的眼里,太阳可以是鲜绿的,月亮可以是火红的,星星可以是五彩缤纷的一切是那么的美轮美奂,又那么的不可思议。对于孩子们的用色热情,我们应当保护,鼓励他们把各种颜色作为表达内心的媒介,尽情发挥,千万不要把孩子们最原始的色彩冲动,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同题,异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即使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感受、反应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绘画来说,即使同一个绘画主题,对于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理解、想法,以致绘画出来的作品都是不同的。如何才能让孩子的画更富创新和张扬个性?不如就给孩子这样一个“同题异构”的平台,在练习中,孩子们就会发现,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得到更多的经验。从中,他们也会学着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够使孩子们从这项活动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作者:邵雪原单位: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二)
一、当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1.1倾向于经典主义
过度关注和重视了对经典艺术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了儿童对其他视觉文化等的关注。
1.2倾向于民族主义
这种倾向对自己民族的艺术充满了崇拜感和优越感,造成了客观上对其他民族的艺术吸收借鉴不足。
1.3倾向于西方中心主义
紧随西方流行的先锋艺术潮流,对传统和民族的艺术抱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三大误区,都违背了艺术教育追求变化和自由创造的本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应走出这样的误区,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最终促进儿童的全方面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美术教育原则
2.1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以人道主义为准则的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所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应对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特点及规律等实现理解与掌握,制定与儿童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相符合的教育方案,充分适应儿童的艺术认知特点,最终有效指导儿童的美术教育实践。
2.2重视自由主义的美术教育内容
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较长过程中,一直存在两个极端:学科中心论者强调的严密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学科的完整性,却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有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儿童中心论者强调的教学状态的自由性和放任性。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完善的。而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理念,则由传统未考虑儿童心理水平、认知特点及直觉的教育理念,逐渐向尊重人性、开放性、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目标的先进教育理念转变,从根本上改进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教案及评价等,更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传承,更加动态、立体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2.3坚持与其他科目的融合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终将为生活所服务。所以,艺术教育也应同更多的学科实现互补与融合。所有艺术科目都存在某些共通的东西,而几乎所有的艺术也都会涉及情感、文化、创造及审美等问题,所以合理将美术同戏剧、音乐及舞蹈等多种艺术进行融会贯通,就更助于儿童对美术等艺术的理解与掌握。此外,美术艺术也可与非艺术科目实现融会交叉,比如数学、语文、地理、英语、历史及科学等,美术形象思维和数学逻辑的理性思维有效碰撞,最容易产生大智慧。也只有这样的融会交叉,才可能催生“新生代的美术”。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3.1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主动性
(1)儿童的年龄较小,其理解与解决美术学科技法的一个最直接方法就是在图像、语言、文字及相关资料共同建立的文化背景下,主动进行信息来源的分析与探讨。而在此种文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更应关注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文化之间的主动对话反映,教师应重视任何问题所导致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结果。
(2)美术教师应对儿童在美术学科表现形式上不同的获取渠道进行掌握,比如:个别儿童所表现的“不一样”和从老师那里获得的艺术感觉的指引,对大师及一些成人美术作品的分析,转变为儿童的审美目标,如有些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生活基本经验及艺术作品的感悟等,引导其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美术创造理念与能力。
(3)发挥儿童的主体学习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美术理念,凸显其独特的能力和魅力,有效增强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3.2注重儿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创设审美情境
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其相关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审美情感的激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世界经典艺术的学习。而为了更好地整合儿童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与经验,教师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引导儿童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及想象做出生动的描述,并将审美感觉与画面的形式美,如造型、构图及色彩等相联系并进行交流与讨论。然后在相关的创作活动中,儿童也会更富创造性地借鉴艺术语言来进行自身感受与想象的表达。这样的欣赏与创作活动是建立在儿童的感性体验之上的,有助于儿童对不同艺术流派的相似性与独特性的领略,促进儿童对共同文化的分享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容纳与接受。
3.3多元美术教育应与学校环境的创设相结合
教育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场所即为环境,而人的成长中最主要的一个学习环境就是学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创设对儿童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布置一个“中国风”的主题墙,悬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件,如:中国结、年画、剪纸、京剧脸谱等,或者展示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图片和手工艺品等;也可设置一个橱窗,展示世界各国的工艺品、民族服饰及其他比较有特色的物品等,让儿童领略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感受强烈的多元文化艺术氛围;在学校楼梯两旁的墙壁上,可张贴世界各国的经典名画,班级的环境布置则可依据主题活动实现不同文化特色的有效体现。
3.4多元化的儿童美术教育应与学校课程密切结合
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儿童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强调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拓展学生的美术审美和创作。例如:年画、花灯、剪纸等美术创作,可结合相应的节日,引导儿童参与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促使儿童与民间艺术的对话和交流,在浓烈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感悟民间艺术的质朴与率真,激发其美术创作的欲望,更加深刻地体会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此外,对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与自然文化资源等,可以将其整合于一个主题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实地考察与拍照中,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结合当地人文环境,查阅有关资料,促使儿童利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呈现、分享自己的美术创作,培养其自主探究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促进其对民间艺术后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实现良好的理解与感悟。
3.5深入发掘资源,致力于儿童兴趣点的激发
美术教育应从儿童生活入手,特别是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教师更应努力发掘教学资源,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寻找到有意义的题材,设立相应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流行的视觉文化,最终提升儿童的艺术品味。儿童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玩,爱玩是孩子的一大天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掘儿童爱玩的天性,将美术教育与儿童的玩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地培养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展开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游戏和活动,如绘画比赛,带领学生去野外写生,带领学生去动物园画动物等,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美术,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重视教育的内容,并且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先爱上美术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美术技能。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多进行学习,进而采用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美术教学不断地呈现多元化,促进美术教学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吕艺征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1.运用儿童化和富有童趣的语言引
导和启发幼儿,引起创作兴趣美术活动时,我们要用最动听的声音与幼儿说话,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比如,在小班《大树穿新衣》的撕贴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幼儿只是随便贴了稀稀拉拉的几块,于是就用儿童化的语言帮助该幼儿拓宽思路,说:“哎呀,大树伯伯的衣服都破了,下雨好冷啊!”该幼儿听了,马上为大树“穿起衣服”来。这样,幼儿就会对活动感兴趣,在轻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2.提供生动有趣的参考物体,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创造激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寻找奇异的、有刺激性的事物,引起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的激情,促进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提供许多鲜艳、有趣的物体可以激起幼儿的创造激情。在绘画活动《玩具城》进行之前,我用了许多奇特、有趣、形象生动的玩具来布置成一个玩具城:遥控大赛车、说话的布娃娃、匍匐作战的战士、形象逼真的大海龟……让幼儿先在玩具城里自由地尽情玩耍。幼儿只有对这些物体的特性留下较深的印象后,才能把这些饶有趣味、生动的形象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作品里,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3.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
(1)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2)共同创作,发挥集体的创作热情。(3)诗、故事与绘画相结合。(4)音乐与绘画的结合。美术创作是基于许多能力(语言、诗歌、音乐等)共同发挥作用的。
二、为幼儿营造“创造”的环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1)宽容、理解幼儿的自由想象与发挥。(2)肯定、鼓励幼儿,让幼儿消除胆怯和依赖的心理。
2.营造创作的物质环境。(1)创设幼儿美术活动的环境。(2)为幼儿提供创造材料。
3.让幼儿的美术创作贴近生活。(1)教材内容应力求生活化,且能寓于幼儿的游戏之中。(2)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生活经验。
4.教给方法,为幼儿提供创作基础。在平常的生活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世界的人、事、物,为幼儿的创造提供素材。
5.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鼓励和称赞。(1)理解幼儿的绘画创作特点。(2)了解幼儿的绘画心理,以鼓励为主。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樊柳艳单位:来宾市忻城县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