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探讨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历史读物的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好三种阅读思路:见微知著,运用阅读目录;有的放矢,掌握阅读方法;聚精会神,研读阅读正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开启历史学习之门,充分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关键词: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思路
为什么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时无精打采?为什么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历史文本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如果阅读能力不强,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如履薄冰,历史学科素养也会成为无稽之谈。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见微知著,运用阅读目录
1.阅读目录,梳理知识脉络
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往往只重视对教材正文部分的研读,而忽略了其他内容,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可读性和全面性。正文、目录、引言、课后资料小卡片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专题为模块,而不是按通史的顺序,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到知识之间的无序性。基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生不能断章取义地阅读,而应根据教材目录来研读教材。目录能够反映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向学生提示学习内容,起到搜索知识的作用。
2.阅读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要想真正掌握教材内容及其知识结构,我们就要巧妙地运用目录,构建知识框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究目录,弄清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同阅读历史事件图示。历史事件图示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排列,也可以从一个历史现象出发,横向衍生出一系列不同性质的事件,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掌握整个历史发展的方向与线索。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由于时间、人物、措施等内容较多,当教师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怎样在西方确立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单元目录入手,仔细观察和推敲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挖掘目录中隐含的规律,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按时间顺序,勾画出历史事件轴。无论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还是法国大革命,学生都可以在历史事件轴上体现其措施及影响,这样,知识就会一目了然[1]。我们在研究某个具体革命时,也可以依据此种方法对革命的内部关系进行微观构建。学生对教材目录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辅助学习,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二、有的放矢,掌握阅读方法
1.掌握方法,汲取文本营养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依然适用于历史阅读教学。基于历史阅读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难度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巧妙地运用阅读方法来轻松地阅读文本,从中汲取营养。历史文本中往往会出现历史事件跨度大、整体难度高的情况,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时常忘记之前阅读的内容,细节处理不到位。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列出知识清单和重点内容提纲,为学生提供一种阅读思路。学生可以对照阅读提纲有目的地进行文本阅读,解惑释疑。例如,在教学“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课时,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直接呈现文本提纲:事件发生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内战时期、共和国时期、复辟时期、结束的标志和巩固革命的成果。这样,学生对照提纲,不仅能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而且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学生能够自己列出提纲,实现了高效学习。
2.掌握方法,学会分析归纳
对于教材中不成系统、零散分布的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尤其是一些社会风俗或单个事件。为了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适当地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仅要依赖于文字描述,还要借助地图信息。学生对历史文本中的某些知识点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教材中的配图,运用图形结合的方式来阅读,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例如,“冷战”一课中关于“柏林危机”事件,教师可以对柏林的地理位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读出图中的信息:“东柏林”是苏占区,“西柏林”分别被美、英、法占领。读图能够使阅读思维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发展。对教材中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似文本展开比较阅读。比较是实现有效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呈现相似文本,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掌握历史事件的性质以及影响。
三、聚精会神,研读阅读正文
1.研读正文,把握重点难点
历史文本正文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来源。学生在阅读时要先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了解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结果,而对于正文层次结构的分析和概括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层次结构的构建应依赖内容的研读,学生要在熟悉文本内容后对段落进行总结,明确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即时间、地点和人物,深刻理解其内涵,将文本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对于一些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目录和阅读方法[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易错点和易考点。学生只有把握了历史事件的内涵,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2.研读正文,区别史实结论
历史学习应讲究史论结合的方法,而历史文本是史料和史论的统一体、结合物,能够体现出规律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会区别史实和结论,用史实总结观点和史论,用史论反证史实,这既体现了辩证法,又是读者内心的写照,是阅读的较高境界。对于历史文本阅读,学生不要仅局限于文字浏览,还要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疑问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跳板,“问渠那得清如许”,学生在寻找疑问、求证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专业素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学生要在实践中大胆地质疑和挑战,这有利于学生解答开放性题目。例如,“康乾盛世”,难道“盛世”就是指“开明开化的时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盛世”是封建社会体制的一次回光返照?师生可以从相关历史材料中找出对应观点,以论证的形式讨论观点的正确性。当然,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能让学生钻“牛角尖”。教师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引发学生多阅读,注意推敲、研习和模仿,正确认识历史史实。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加强对历史目录的运用、阅读方法的掌握、历史正文的研读,这样才能实现历史阅读质的飞跃,从而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1]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5):57-59.
[2]陈惠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J].中学课程资源,2014(4):50-51.
作者:黄春花 单位:海门区包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