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媒体为高中历史教学添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历史知识的讲解,它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收获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感受浓厚的历史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需要考虑到教师能力、学生特点、课件特色、教学氛围和评级体系等诸多综合因素,真正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魅力。
一、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与历史知识的感知,构建有效的问题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历史知识是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组织高中生来追寻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推理历史进程的真实演变,实现历史知识的学以致用,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辨识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将历史知识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导其真情投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逻辑层面。
1.2运用多媒体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展现学科教学魅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学,创建课堂教学情景就成为了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开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1.3运用多媒体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声光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法、演示法、讲解法、图示法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多重感官享受。
二、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2.1利用多媒体展现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而其用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就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教师在讲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一课时,需要讲述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用不同的色块来代表德意志帝国周边的小邦国,然后通过Flash动画来展现三次王朝战争带来德意志帝国版图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德意志版图的变化,加深对于三次王朝战争的认识,了解到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初期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存疑”和“求索”这两个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来思考问题,上下求索,进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组织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多媒体视频,引导出课堂教学的总问题“假如没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会不会爆发?”,指导学生观看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IPad+投影仪来进行“启发探究”教学,通过PPT课件进行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如:“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抗日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将国共双方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2.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建有效的课堂情境,不断立体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提高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清朝晚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还可以播放近年来中国在体育、科技上取得的非凡成果,这样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提高学生对于“科技兴国”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来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保证多媒体教学能够深入结合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向着立体化和生动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学科思考和知识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姜艳.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08)
[2]张志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6)
作者:高伟 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