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留守儿童交往的调查分析范文

留守儿童交往的调查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留守儿童交往的调查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交往的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留守儿童交往的探讨数量少、质量不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云南马龙通泉第二小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进行了调查研究,期望能够了解留守儿童交往的真实情况,并制定相应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顺利成长。

一、调查与方法

1.调研对象。云南省马龙县通泉第二小学1——6年级的留守儿童,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年龄6——13岁,共抽取121人。另外采取访谈的方式与部分通泉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了座谈,选择后四者的原因在于,他们是留守儿童的重要关系人,一般对留守儿童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可以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了解到通泉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选取了2个家庭,从每个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看护人的途径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其中访谈了2个家庭的留守儿童及其他们的父母和看护人。访谈记录2300字。

2.调研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辅。

二、结果与分析

1.留守儿童交往能力的横向比较。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交往问题特征的得分上明显偏高。两类儿童在交往问题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选择交往对象上,留守儿童依次选择的是: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同学、教师、其他亲属;而非留守儿童的选项依次为: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教师、其他亲属。在交往问题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交往面狭窄、缺乏交往技巧、被动交往、自信心不足等。

2.监护人情况。78.9%的留守儿童是属于隔代监护(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0.1%的留守儿童属于上辈监护(与姑妈、舅舅、姨妈等亲属一起生活),由于这些亲属也有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监督与呵护;5.9%的留守儿童由留在家里的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情况明显好转;2.8%的留守儿童由哥哥姐姐照顾,2.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

3.外出父母回家频率及其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情况。从回家频率来分析,57.8%的父母一年或者一年以上回家一次;17.7%的父母半年或者半年以上回家一次;23.7%的父母两个月回家一次;6.8%的父母则是每一个月都回家。从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来分析,1个月内与留守孩子联系1次的父母比率为12.3%;半个月与留守孩子联系1次的父母占36.5%;一个星期与留守儿童联系一次的父母是38.6%;每一天都与留守儿童联系的父母占10.5%,几乎从不与留守孩子联系的父母有2.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练习方式主要是通电话,每一次电话联系的时间为1~15min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频率普遍偏低,与留守儿童缺乏密切的联系,亲子关系比非留守儿童淡漠。亲子交流沟通是儿童交往健全发展的基础,具有其他交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表现为:首先亲子交流方便无隔阂,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提高儿童交往的能力,为他们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其次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原则,如:诚实、守信、自信、真诚、宽容、与人为善、守时、信任、妥协、谅解等。教会孩子交往的价值原则;再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良好的交往榜样作用能够支撑起孩子交往成功的大厦,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交往情形,学会交往的要领,掌控交往的影响因素,比如:父母对长辈尊敬、对邻居关心、对同事亲切,这一切都能够给孩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家庭外出打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这种引领者的作用,重要榜样力量的缺失,导致儿童交往的价值观空缺或者发生错误的价值观,交往能力的成长受到严重挑战。尽管有些父母也会在电话中传递一些交往信息,但由于时间的限制,非常有限。监护人由于自身素质和精力的影响,不可能对留守儿童的交往进行全面引导。

4.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的内容。大多数留守儿童(79.9%)提到父母每次电话联系时首先会关心学习,询问留守儿童听课情况、作业完成表现,考试成绩、分数高低、班级排名等,要求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听监护人的话,注意安全,不要调皮捣蛋,不要惹是生非,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品德发展的只有极少数(13.3%),能够为孩子讲解谈及为人处世道理的仅占7.8%。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表示,每个月极少的电话交流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和父母交流,他们内心的渴望、烦恼、将来的理想、生活中的苦闷只有和父母讲,而且是面对面地讲,才能够一吐为快。

5.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交往情况。72.4%的留守儿童表示很少与监护人交流,21.3%的留守儿童有时会与监护人沟通,只有6.3%的留守儿童经常与监护人谈心。这一情况说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困惑或者问题。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辈老人由于精力、能力的限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主要要求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成绩优秀、不生病、不要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情绪变化、心理发展等就是有心无力。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们毕竟文化水平低,观念也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对孩子的全面成长方面更很少能有帮助。此外,由于年老体弱,祖辈在情感上表现出明显的空虚感、寂寞感、焦虑感、衰老感和怀旧感等特征,这些消极的情感往往会通过观察、模仿、强化等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染给儿童,使其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老人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缺乏依赖过程,亲情难以产生,他们不能理解父母外出,容易对父母情感疏远,甚至产生怨恨;而父辈看护人则偏向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对留守儿童的物质要求基本都能满足,但对留守儿童的管束不严,以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等心理特征从而回避交往,被动交往。寄养在姨妈、舅妈、姑姑、等亲戚家的留守儿童,交往发展也非常不利,因为亲戚多数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学习,听不听话、懂不懂事等,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社会交往方面听之任之;还有,留守儿童在亲属家里一般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自卑、胆怯融入这一家庭,他们往往看亲戚脸色行事,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也使得留守儿童难以从亲戚那里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6.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往状况。34.6%的留守儿童选择认为教师从来没有家访过,也没有与家长电话联系过;43.3%的留守儿童反映教师很少家访,22.1%的留守儿童以为教师有时会去家访。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存在更多交往上的困惑,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与留守儿童多交流,经常做走访工作,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积极进行沟通,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情绪发展和心理需求,激励他们主动和老师沟通,与同学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交往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的性格,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自己的价值。

7.留守儿童交往伙伴状况。3.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没有伙伴,19.9%的留守儿童反映自己有一个伙伴,43.2%的留守儿童有几个伙伴,31.8%的留守儿童伙伴很多。在成长阶段,同伴交往是留守儿童交往的重要力量。很多心里话无法对父母说出口,但是可以向同伴倾诉,同伴与自己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知识经验差不多,从同伴哪里可以获得一些交往的经验,尤其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伙伴对他们更重要。

三、对策

1.选择恰当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父母外出打工一定要为留守儿童选择称职的监护人,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对孩子有爱心,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心地善良,具备同情心,语言表达能力好,为人诚实,作风正派,勤劳善良,善于与孩子沟通,严格要求留守儿童,观察能力强,能够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交往缺陷并及时纠正。

2.学校教育要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该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成立一个相应机构,专人负责,每一个留守儿童有成长的档案袋,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交往情况、平时表现、课堂纪律、活动参与、表彰奖励、家庭情况等,对负责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拥有高素质,能够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交往、阳光交往。

3.完善社会体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成立“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图书馆”、“留守儿童快乐体验营”、“留守儿童协会”等机构或者组织,多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大家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各自体验,引导留守儿童正确交往、和谐交往,比如可以开展“道歉日”活动,“母亲节”我为妈妈写封信等活动。

作者:朱卫红 杨斌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省马龙县通泉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