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留守儿童的特点成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学校基本概况
苏密沟中心小学,座落于桦甸市东南约12公里处,辖区内共有中心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个,学生712人。其中中心校有14个班级(含民族教育),学生407人,住宿学生253人。全乡共有小学教师142名。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村又一弱势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2我校留守儿童的特点
根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现有32人(其中,单亲5人,16%;外出打工27人,84%)。日前,笔者通过日常访谈、家校走访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总结出我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具体为:
2.1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两极化:通过课堂观察、家访、日常作业检查、考试测验、班主任科任反馈等项评测,对全校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两极化非常严重。
2.2留守儿童的生活溺爱奢侈化:从全校留守儿童的情况来看,70%的留守儿童留校住宿,30%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年纪大,总觉得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有亏欠,因而对孩子只是一味的娇生惯养,因为年龄相差悬殊,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
2.3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脆弱化: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对待事物敏感、自信心不强,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总是感觉自己无依靠,缺少父母的关爱。会表现的十分激进,容易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其实内心十分空虚。
3留守儿童现状存在的原因
3.1家庭教育力不从心:一是隔代教育大多不够理性,娇惯孩子成性;二是不懂得教育,所以干脆放任不管;三是无教育,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家庭教育缺失。
3.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3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三是隔代监护人在学习上难以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3.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约束监管,留守儿童普遍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听祖辈教导、道德品行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5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4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4.1为留守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是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环境。父母在创造孩子生活经济条件的同时,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如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视频交流的方式等,并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
4.2加强学校监管力度:学校可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4.3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工会、党支部等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社会呵护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和关爱。发挥妇女儿童工作者的影响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孩子的心灵,知其所思,体会其感受,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探索的课题。形成以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教网络。全方位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帮助落到实处。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唐杰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