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劳动力留守儿童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原因
(一)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没有明确是非观,缺乏意志力及安全意识等,在遇到苦难时,拒绝亲人与教师的帮助,而是对同龄人产生信任感,致使极易走上歧途。在校期间,打架斗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现象屡屡发生,并且存在很多不良习惯,例如:乱花钱、逃学、不讲卫生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与父母分别的时间比较长,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关怀,特别是在情感上,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理解,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特点。据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便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如果儿童心理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对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埋下很多不安分的种子,成为社会犯罪的根源所在。
(二)学校教学方面家庭教育已经难以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特别是其监护人一般是家里年老体弱的老人,其素质、身体状况等都不能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失效状态。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针对留守儿童,其不仅要承担着“教书”的责任,更要负担其家庭教育的重任,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2]。就目前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仍坚持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性,即便是部分地区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也只是应付了事。另外,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教育的关键,但农村地区的教师无论是从素质方面,还是责任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也不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国家给予的课程体系难以完成,教学内容落后。
(三)社会环境方面首先,纵观社会发展形势,农村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承担其子女的过高学费和升学考试,无奈之下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显然农村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同城市相比较,儿童在农村教育体制下不仅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受到限制,而且在综合素质及教养等方面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其次,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其他体制做出了一定弥补,但是户籍制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削弱,基于此,农村儿童只能被留在家里,与父母远远相隔,进而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身心关怀与呵护。最后,无论是税费改革之前还是之后,财政投入体制都没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中还不乏有网吧等场所,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现行法律政策也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有效解决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
(四)家庭环境方面通过对农村务工人员教育水平调查发现,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一部分农民本身即是文盲,观念传统、落后,对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足,认识不到知识改变命运。即便一些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就学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无法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另外,不同于城市公民,农村务工人员收入微薄,并且需要分摊到家庭就医、生活等各个方面,剩下的资金少之又少,更难以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加之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即使有机会在城市就学,他们也容易受到城市儿童的歧视,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所以说,家庭收入过少,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财政投入,发展当地经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分治、分级办学等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城市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承担,财政投资一目了然,致使农村地区出现教育设施落后及教学质量偏低等情况成为必然现象。因此,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适当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适当增加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农村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够为农村地区学校引进优厚的师资力量提供必要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充裕的资金才能为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基础,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当然,单纯的依靠财政投入并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农民自身。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并将其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其次要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原则,吸引外资,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鼓励农民在当地创业,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缩小留守儿童群体,从而从根源上缓解这一问题。
(二)调整相关政策,增加教育机会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义务教育方面,要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教育模式,为流动人口子的女提供就学机会。另外,改进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义务教育体制,精简就学程序,实现父母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的双重目标。只有为我国所有学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才能够实现公平、平等目标,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其次,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教育并非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多个部门给予相应的配合,才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健全各自教育功能,互相配合,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极建立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并将妇委会、村委会等部门纳入其中,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3]。最后,完善相关制度。国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应明确委托监护人,并提出针对性法律制度,加大对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户籍制度的调整,消除歧视等不平等现象,从而实现教育平等。只有强化监护人制度,才能够有效保护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构建管教新模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校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应积极构建管教新模式。首先,学校是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关注教书,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童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如孤僻、胆怯等;还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积极落实素质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推广寄宿制学校,解决农村教育分散问题,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其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方面,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帮助,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作孩子的良师益友,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增强其自信心,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家访,与其监护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坚持具体儿童具体对待原则,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最后,农村师资资源始终是限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此,应积极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促进城乡师资交流,推广师役制,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现象,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从而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儿童一样的良好教育。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要合理利用社会这一资源,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整顿一切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如:网吧等,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促使儿童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另外,要重视媒体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来关注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例如: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等,从而保障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再者,可以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将政府作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并将社会上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纳入其中,使他们统一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不能够与城镇孩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社会各界都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立足当下,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从不同角度给予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定支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并优化相关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等,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王晓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