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寄宿学校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析范文

寄宿学校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寄宿学校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寄宿学校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析

一、寄宿制学校是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

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山区交通不发达,山路崎岖险恶,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亲交往很少。再加上落后的文化氛围,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边远山区特殊的社会文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呈现不同的特征。有研究表明,在校寄宿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组织纪律、道德品行、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整体上都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寄宿制学校虽然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缺陷,现状表明它已经成为引导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场地。

杜威的教育观点为寄宿制学校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杜威主张通过经验和为了经验的教育,它打通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存在缺失,对于留守的现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寄宿制学校让儿童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儿童的生活环境为学校,按照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学校必须体现生活,一种真实的、充满生机的生活,就像在家里、邻里和娱乐场上一样。因此,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杜威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学校这种文化传承的功能来创造一个让儿童自由生长的更广阔、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长生活习惯。并且,儿童赋有一流的社会交往能力。其中,儿童健康的心理成长是其生长的重要部分,寄宿制学校为儿童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寄宿制学校里,儿童可以自由交往,敞开心扉,寄宿制环境有效补偿了父母亲情的缺失。

调查显示边远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生活和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又民主的氛围,易于培养儿童民主开放的个性,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一个压抑封闭的环境也有可能导致儿童心理更加孤僻,儿童在父母与祖辈亲情全缺失的情况下,投身到一个与家庭氛围不同的环境当中,寄宿制学校如果没有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理性的管理,有可能造成儿童心理的孤僻与压抑。缺乏有效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会使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儿童疏于管教而沾染恶性,比如泡网吧之类。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耐挫折的能力,又不单纯是建立了寄宿制学校能实现的。归根结底,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真正发挥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二、寄宿制学校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

寄宿制学校作为中小学校教育组织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具备完整的运行系统,才能发挥在整个教育组织中的积极作用。我国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是公益性质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国家的意志。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只是单个学校的行为,是整个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政府、主管教育单位、学校共同的责任。构建良好、科学、理性的运行机制,明确责任与义务,是促进寄宿制学校发展,从而发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内部配套设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边远山区经济落后,县域经济整体落后且差距明显。湘西州全州8县市中有7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州府所在地吉首市为省定贫困县级市。2011年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75元,远远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2009年,湘西州人均GDP10724元,远远低于湖南省人均20226元和全国人均25188元,湘西州只占全省、全国人均GDP的53.0%、42.6%,属于典型的西部民族贫困地区。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有了提高,为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但是,从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全部免除住宿费,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提高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带来的效果,一些寄宿制学校初步出现了运转困难现象。寄宿制学校建成了,但其他相应配套设施没有完善。食堂、浴室、儿童娱乐生活等硬件设施非常简陋,基本属于空壳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发挥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住到学校也没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它对于留守儿童情绪的缓解作用不大,反而增加孤独情绪。

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是目前边远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个有益探索。寄宿制学校内部配套设施的完善,主要是经费短缺,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管理的层级,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为主,后来上升到以县为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强调基础教育“省级统筹”的责任。由于县域经济的差距与落后,有些县市无力承担教育投资费用,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经费极其有限,虽然按照国家规定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但是湘西州GDP总量很小。部分县级政府缺乏主动作为,对寄宿制学校内部配套建设不够重视。山区农村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除了国家给予政策外,地方政府很少给予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地方政府领导更替变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等因素,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很难体现政绩,不受领导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边远山区应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建立与当地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央政府要加大边远山区经费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依法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基本标准要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提高。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给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必须全额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县级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保证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社会捐赠。目前,有多个社会团体组织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中小学要积极倡导、争取,管理好爱心救助款项,专款专用,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积极建好寄宿学校配套设备,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舒心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寄宿学校有一种幸福感受。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寄宿制学校设置配套的完善,为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处于未成年状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充分发挥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留守儿童生活在学校里,对于他们的生活管理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和责任。部分学校,由于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于其生活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一般是班主任的责任,班主任一方面要担任教学任务,一方面要负责管理班级,对于课堂外的时间根本无暇顾及。边远山区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如何科学地对其进行生活管理,是寄宿制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首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让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是一种幸福的教育。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现代教育将幸福理解为“在外者”的另一个证据是对“在我者”的忽视。现代教育本质上是指向外在世界、指向物质财富的,不是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教育不仅是习得知识,更是获得健全人格的发展。1980年曾经历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1990年代倡导主体性教育,教育朝现代化发展,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已有十余年,素质教育注重知识的内化、隐性文化的浸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课堂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管理要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导、生活指导等方面。生活指导老师深入留守儿童中间,了解儿童,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配备专职生活指导老师要实行统筹规划,严格要求,挑选责任心强、师德修养深厚,关爱儿童,对教育学、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老师。生活指导老师不宜由任课老师兼任,兼任老师容易化解责任,把生活指导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附庸。生活指导老师要给予晋升职称、评定先进等与其他任课老师同样的待遇,学校与教育当局要高度重视生活指导老师的选拔与培训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利用学校设施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集体活动有利于留守儿童之间交往,培养学生乐群、在课余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不少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注,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缺乏体验爱和施与爱的能力,较难发展与周围环境的良好关系,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性行为,导致自我意识发展障碍。因此,对于课余活动也要进行科学管理,教师要善于引导留守儿童培养自我意识,构建积极的健康心理,构建积极的交往情绪。开启教师教育智慧,培养健全的个性。

三、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校为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好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是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者必须研究的问题。然而,寄宿制学校是无法代替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的,各级政府、社会、村落、学校只有齐心协力,采用多元方法来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孙明英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