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三大机制的缺失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留守儿童问题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在父母双方或一人外出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某种程度上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机能和资源的严重不足。使他们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东安县横塘村有一位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带过7个留守儿童,如此情况,监护从何谈起,监护怎能到位。因而不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2.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父母和教师是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社会化他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很多缺陷。表现为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忽视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些学校教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心病”,加速了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我们在座谈会中发现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学校认为,学校教育只负责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和管理,而农村社区认为学生就应该学校管理,这样互相推诿教育责任,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的越轨行为。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的缺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任务普遍偏重,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条件。其次,家长对学校教育配合不够。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不少留守儿童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惟一途径,而监护人一般只负责孩子的吃住安全,很难做到与学校经常沟通,于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出现空档。再次,留守儿童问题的自身特殊性。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照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恰恰留守儿童在经济方面相对宽裕些,这就容易产生误区,认为他们不应该是被关爱对象,经济上的宽裕掩盖了其精神的贫困。
3.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
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管理农村基层组织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座谈会中发现,一些乡镇社区干部“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考虑为农民带孩子”。因此,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无论从职能上还是从实际功能发挥上,相当大一部分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未完成的人生初期,易受环境影响。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陷单独或同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时,就产生了一系列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多表现出的非良性的情感、道德、学习、社交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分别召开了乡(镇)村干部、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等四部分人的座谈会和个案访谈。从4个不同的方面调查了东安县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我们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掌握真实情况,调查采取由调查员逐题讲解,现场匿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9份,有效回收率93.2%,得到东安县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数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感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和社会体系对其关照不够,他们的依恋情感很难得到满足。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想念父母”选项中有90.7%的子女想念父母,但其中9.3%的孩子不想父母,是因为他们出生后一直是祖辈抚养,长时间没有与父母生活互动,他们对于父母没有印象,只是个概念而已。在“你目前最大愿望中”选“父母早点回来”的有84%,以上充分反映出留守儿童对情感关怀的渴望。在“你目前最大问题”的选项中,选“受委屈无人倾诉”的达81.9%“,与照顾者不和”达86.1%,“希望有更多的知心朋友”的有69.2%,说明很多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障碍。在“受委屈向谁倾诉”中结果比较分散,因其各自实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倾诉对象。另外,统计处理结果显示“亲子联系频度”与“委屈向谁倾诉”呈负相关。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孤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其父母长年外出,长时间缺乏亲子间直接互动。调查中发现有的家长外出时间长达8~13年之久,且很少回家。加上平时工作忙,只有匆匆的几句电话问候,而电话问候无法满足肤肌的饥渴,长此以往难免不产生情感饥渴,直接影响到儿童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其人格表现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偏向于抑郁性。不少留守儿童则去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品,于是上网聊天,结交网友,耽误了大好学习时光。
2.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课堂违纪、不良嗜好、不参加集体活动、考试作弊、撒谎等不良行为的概率均超过10%,加上偶尔出现情况,五种不良行为出现率均超过三分之一。这说明家庭功能缺失,亲子关系的相对疏离,使他们很难得到来自父母的教化及有效控制和帮助,加大了他们产生不良道德品行的可能性,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座谈会中调查发现,当前互联网等新兴现代媒体已渗透到大部分农村,不少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较差,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灵带来严重影响,逃学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十分普遍。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问卷调查基本数据中,“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得分排在次末位的项就是思想道德,仅占4.3%,由此看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远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势必引起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进一步滑坡。
3.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
在测量留守儿童学习行为时,我们用了“学习成绩“”学习信心“”学习目的“”困难向谁请教“”是否主动向老师提问”等指标。调查结果表明。约有二分之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以上,二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35.1%的留守儿童对学习充满信心,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你初中毕业后有什么打算”选项中,只有48.3%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而其他同学则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做生意”,陷入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主要是从他们的没上学也能挣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直观感受。在“你目前学习最大困难是什么”选题中有63.9%的学生选择“学习无人辅导”,这与农村监护人一般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相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从“学习困难向谁请教”和“是否主动向教师提问”中发现一些问题,向老师请教的仅占34.6%,向同学请教的占44.6%,主动向教师提问的只有26.6%,学习无人辅导为什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呢?因为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师生关系上的马太效应使他们较少受到老师关注和器重,于是采取了自暴自弃的态度,这种态度又加剧了他们学习信心不足,信从读书无用论,于是产生了连锁恶性循环。
4.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方面,我们用了“社会能力”“、好朋友数目”“、交友目的”等项测量指标。调查发现约有二分之一留守儿童社交能力强或较强,二分之一留守儿童表示朋友多或较多,这表明留守儿童与人沟通的强烈愿望和对友谊的渴望。在“交友目的”选项中选“朋友多好办事”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反映出他们较强的社交功利性,选“倾诉心事”的占三分之一,表明他们较强情感诉求,并从交友中获得对家庭情感缺乏的弥补,选“交流学习”的占20%,表明他们通过交友来对师生马太效应的不良影响进行自我补救。留守儿童受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还存在着心理、安全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些夹杂在以上行为中有所表现,有些成为隐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扩大与矛盾问题的积累,其危害的严重性逐渐被政府、社团、学校所关注。但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与个案性等特点,因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系列工程,构建留守儿童的帮扶机制是研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应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政策研究,出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新举措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性研究。1.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政策研究。开展“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题政策研究,以降低留守儿童总规模;开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为专题的政策研究,以降低留守儿童的比例;开展“政府基层组织挽救问题儿童”的研究,以明确政府权利义务与责任。2.社会学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学研究,重点是儿童越轨社会学的研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学科材料。3.法学界应加强针对留守儿童违法与不法侵害问题的法制措施研究,以矫治留守儿童违法行为,保障其合法权益。4.教育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特殊心理与人格发展研究,以提高留守儿童管教质量水平,保障留守儿童心身健康成长。5.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应加强对社会转型、社会流动,重点是对城乡二元制、农民工权益、农民社会保障、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等系列问题的研究,以解决农民工问题,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有治本意义。6.教育、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工作,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可靠的数据材料。总之,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应以发现问题为前提,以分析问题为基础,以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出发点,积极推动新政策、新法规、新机制的出台,为实现留守儿童问题退出“社会问题”范围而不懈努力。
(二)健全法制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1.建议修订《义务教育法》,增加对留守儿童或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的规定。2.加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力度,加大对不法侵害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3.加强实施婚姻法,加大干预力度,优先考虑保护留守儿童的基本利益。4.明确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范围,完善农村学校学生人身伤害追究制,加大保护留守儿童的学校教师的责任。5.建议改革现行刑罚执行制度,拓宽刑罚种类,增长有期徒刑长度,严厉惩罚侵犯留守儿童行为,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6.加强网吧管理,通过法治制度途径,避免留守儿童在网吧环境受到负面影响。
(三)新设教管资源,强化教育管理的物质支撑
1.设立农村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由社区、群团、教育、公安、社会志愿者等组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团支部直接组织开展村级社区少年儿童事务工作。2.采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券”,便于城乡学生的自由流动、择校,方便农民工孩子随父母进城就学。3.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满足留守儿童住宿就学的要求。4.对于问题留守儿童,由社区学校共同确认,变更社会性监护人,并利用现有学校公办资源,设置问题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特殊班。同时,争取创办县级军事化管理行政性违法儿童工读学校,矫治感化违法问题留守少年儿童,并在财政上给予保障支持。
(四)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学校的教育管理
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主渠道,学校除了知识传授、学业管理外,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为此,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置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文明健康活动,定期与家长联系,推行班主任保姆式管理,妈妈老师等人性化管理措施方法,感化教育边缘留守儿童。同时,加强常设机构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监督、检查、评比,提高师资职业道德水平,提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设立专门奖项,作为评职晋升的重要条件。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方便贫困农民工子弟就近入学,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管理者素质和教学质量水平。
(五)改善方式方法,提升家长的管教水平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沟通,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要慎重选择管教方式,尽量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提高管教质量,避免惩罚式教育方法导致子女形成叛逆或攻击行为。调查中发现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影响较大,一方在家对子女影响较小,因此,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一定要加强亲子间沟通。
(六)构建支持体系,发挥社会体系的综合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日益复杂,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对少年儿童影响加剧。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因素,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1.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时,全面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广居民证制度,进一步扩大廉租房、廉居房规模范围,普遍实现农民工就业、教育、住房与户籍相脱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缩小城乡居民尤其长期务工人员各种社会待遇差距。2.发挥社区教育监护功能作用。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短期或长期缺位的生活不可避免,而在学校的时间也很有限,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社区,社区是其主要社会活动场所,社区教育对留守儿童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因此,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社区应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公益性活动,净化社区环境,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亲情,又弥补了课外时间的教育空白。3.工青妇、民政等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调动、运用、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组织化程度,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站,发动志愿者担当“家长”、义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爱心助学行动,开展城市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充分重视,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认为这是家庭的私事,主要是家长责任,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关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为其健康成长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与良好的环境,促使形成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结果,作为农民工问题副产品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近期较长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深化城乡二元制的改革,给农民工子女以接受平等教育等国民待遇,而且要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和社会群团的职能作用,综合组建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使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作者:荣雪松万涌波伍祥青单位:湖南省东安县委党校湖南省东安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