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本情况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对照疫苗合格接种标准和留守儿童的定义判定,其中有32名留守儿童不符合定义,故除去,问卷利用率94%,在余下的564份调查问卷中,男性326名,女性238名,性别比1.37: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接种情况(表1)。甲肝(χ2=9.116,P=0.003)、乙脑2(χ2=6.433,P=0.011)、流脑AC(χ2=7.369,P=0.007)等疫苗,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接种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父母外出时间规律父亲外出时间早于母亲外出时间,父亲最早外出时间为儿童1月龄大小,母亲最早外出时间为儿童2月龄大小,随着儿童月龄增加,外出父母人数不断增多,至儿童7月龄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外出父母人数占77.36%。按照儿童月龄大小结合其接种疫苗的时间顺序与接种率制作图2,图示在儿童满6月龄后除含麻类疫苗和8月龄乙脑疫苗外,其余疫苗都出现较基础疫苗接种率下降的趋势。
父母外出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比较分析三种留守类型中父亲外出占23.86%,母亲外出占15.53%,双亲外出占60.61%,父亲单独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疫苗影响主要是流脑疫苗2,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母亲单独外出影响的疫苗是流脑1、流脑2、百白破4、含麻疫苗2、甲肝、乙脑,接种率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父母均外出影响的是流脑AC疫苗,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母亲单独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疫苗接种影响最大。(表2)
父母外出类型(母亲外出、父亲外出和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的影响分析母亲外出和父亲外出比较:百白破4、含麻2、乙脑2、流脑2等疫苗母亲外出类型儿童接种率低于父亲单独外出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母亲外出和父母均外出比较:含麻1、含麻2、甲肝、乙脑2等疫苗母亲外出类型儿童接种率较父母均外出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父亲外出和父母外出比较:百白破4、流脑2前者接种率较后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
父母外出时间的规律性对儿童免疫接种有规律性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儿童家长外出高峰时期集中在儿童3-5月龄,也就是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6月龄以后处于留守状态,监护权已经发生部分或全部转移,通过数据分析,主要影响6月龄以后的疫苗接种情况,但是不包括麻疹1、乙脑1,原因是在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连续两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08年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太和县开展了一次查漏补种活动。数据表明,流脑1、甲肝、百白破4、乙脑2、流脑AC等疫苗的接种受到影响,统计学检验有差异,提示在儿童满6月龄时就应该认真搜集留守儿童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预防接种干预。
监护权转移形式也影响儿童免疫接种父亲单独外出,母亲为监护人;母亲单独外出,父亲为监护人;父母同时外出,祖父辈或亲戚为监护人。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单独外出对留守儿童疫苗接种影响最大,双亲外出次之,父亲单独外出影响最小。母子关系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亲近的关系,母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母亲外出使得母子关系疏远导致儿童被忽视。另外,监护权转移的不完全性和滞后性对儿童各方面的成长也有影响。这一结果有力地提示母亲在家有利于儿童免疫接种,父母均外出,即监护权全部转移较母亲单独外出更有利于儿童免疫接种。针对所有外出务工的父母,可利用他们规律性的返乡时间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知识水平,形成免疫接种保护屏障。
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应引起重视通过笔者调查,在儿童满6月龄后免疫规划的疫苗的接种如流脑1、百白破4、乙脑2、甲肝、流脑AC等与非留守儿童经统计学检验均有差异,说明留守儿童在留守期内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在疫苗接种方面更需要关注。
由于调查对象标化,使得各疫苗接种样本量不统一,从使分析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该调查的样本量足以对所需探讨的问题进行说明,所以结论具有可推性。该局限也为以后的调查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闫建强王建军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省太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