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机制探微范文

大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机制探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机制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机制探微

一、高校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活动的现实可行性和指导原则

高校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干部、团干部、党员及各类积极分子。他们思想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参与社会事务意识浓。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帮扶留守儿童,是辅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有效抓手,有较强的操作可行性。首先,高校有良好的人才基础。大学生骨干在高校是一个数量较庞大的群体,资源丰富。他们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一般大学生,既有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责任感,又有较高的可塑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参与此项活动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扩大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其次,学生骨干具有年龄优势。他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相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更容易与儿童交流。他们知识水平高,多才多艺,帮扶活动易让留守儿童接受和喜爱。最后,有良好的社会政策导向。

国家鼓励高校学生骨干参与帮扶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共青团中央曾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举行了“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号召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青马工程”,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这一工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帮扶活动在力所能及地解决留守儿童困难的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勇于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骨干可以将国家政策与个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投入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接受锻炼,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这一具体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在相关机制上加以完善,确立正确的指导原则。总体来说,要和高校的“青马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统筹工作,避免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出现工作浮于表面和重工作轻成效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原则以加强组织引导、协调管理。

首先,立足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党、团、学组织要选好、选对大学骨干,为帮扶工作做好人才保障。同时,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在高校周边农村开展工作,以便于联系和沟通。除此之外,帮扶要在大学生个人能力范围内进行,不能影响其自身的学业和生活。其次,建立机制。留守儿童成长是动态的,高校学生骨干也是变化的,不能因学生骨干的变更而影响工作的继续开展。要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避免工作开展时出现时有时无、忽紧忽松的现象,就要建立帮扶工作持续机制:一是制度规范化,建立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使帮扶工作有章可依;二是要有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届学生骨干帮扶周期结束后,要做好志愿者“接力棒”的交接工作,让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使帮扶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正轨。再次,设定方案。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生活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帮扶工作活动方案。方案要考虑实施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采纳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易于被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内容。最后,讲究方式。工作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帮扶的效果,方法得当,效果显著;处之不力,事与愿违。

创新帮扶活动的方式,丰富帮扶活动的内容,灵活、有效地去实施,系统、全面地去开展帮扶工作。同时,营造学生骨干与留守儿童群体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让留守儿童在帮扶活动中感受到亲情与暖;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骨干关心社会、关爱儿童的精神,使他们在帮扶中锻炼成长。

二、建立高校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特别是寒暑假时间比较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结合“青马工程”实践环节的内容,有效地开展帮扶留守儿童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工作小组,开展祥光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普遍而复杂,学生骨干根据“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内容及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建立校、院和班级的公益组织或相关协会,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这样不仅便于集中部署工作和信息反馈,还可以集思广益,迅速、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应对各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留守儿童信息,要深入农村、走进基层,开展社会调研,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做好相关数据分析,根据帮扶对象的分布、数量、层次进行分类,有目的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为此,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将每个帮扶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等基本信息输入电子信息系统,建档成册,便于资料查寻,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做到跟踪、记录、分析,全面了解帮扶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总之,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主导作用,其成员要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帮扶的思路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机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调查统计→方案设计→部署实施→反馈调整”循环体系。

(二)创新帮扶内容,多角度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

学生骨干要利用周末等节假日的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农村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三下乡”改为“常下乡”,提高帮扶的效果。一是学业辅导。大学生骨干受过高等教育,知识丰富,懂得学习方法和技巧,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是发挥他们的优势和强项。可以通过赠送学习用品或集中开班辅导,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可以进行“一帮一”结子,根据个体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去辅导,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适时安排留守儿童到大学校园参观,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二是情感呵护。大学生亲和度高,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交流。可以扮演留守儿童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的角色,经常陪伴他们,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让他们有交流的对象和倾述的对象;可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开展各类体育、游戏等活动,为留守儿童表演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都可以使留守儿童亲情上的缺失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减少他们心灵上的孤寂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是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因监护力度不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安全教育是日常帮扶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骨干可以通过集中宣讲、发放传单、图片展览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各类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在交通、饮食、溺水、防骗等方面重点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减少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机会。同时,对留守儿童还要讲解安全自救知识,即使受到伤害,也要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加强联络,建立帮扶常态机制

高校学生骨干与自己帮扶留守儿童可以实施帮扶责任制,进行“包保”工作。加强与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其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络。首先,高校学生骨干要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除直面交流外,平时还要经常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情况。电话里能指导的就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家访进行指导和帮助。其次,保持与监护人的联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老年人,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在教育、监管孩子会出力不从心的情况。“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平时表现,提醒监护人除在保证孩子生活需求外,还要加强安全上的教育、学习上的监督、情绪上的观察、行为上的规范。”最后,还要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学生骨干通过定期与家长通电话或书信联系等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农民工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四)扩大宣传,在高校形成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气氛

自“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推介会以后,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部门的关注,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好的舆论氛围。高校也应响应社会号召,广泛宣传,可以采用校园宣讲、校园广播、图展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开通“关爱留守儿童”专题网站,刊登相关的留守儿童文章和图片,引起他人的共鸣。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也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如“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扩大校园帮扶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使校园氛围与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互动。

儿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留守儿童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而高校对学生骨干的培养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高校学生骨干参与帮扶留守儿童工作,是高校“青马工程”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对学生骨干培养和留守儿童成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持续深入的探索。

作者:纪旭杨志华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