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伦理教育的改革措施范文

工程伦理教育的改革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改革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程伦理教育的改革措施

作者:李艺芸王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技术行业评审机构会同工程教育部门,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在美国,负责制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政策、准则和程序并加以实施的机构,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随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各国也逐渐形成了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EUR-ACE),这一专业认证直接涉及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准入标准。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对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审核,其中包括工程伦理方面的要求。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以此强化我国工程教育中的伦理要求,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的紧迫性

工程活动是一个创造和提升价值的过程。这里的价值指广义的价值而不是狭义的经济价值。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专业学生仅仅从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将来的职业,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在工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伦理意识的强调与重视。专业教育阶段是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完善的工程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工程伦理意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准入制度,其规范条例中需要包括工程伦理方面的考虑。从我国工程实践活动现状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尤为紧迫。近年来,我国重大工程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中,由于人为管理与操作的疏忽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占大多数。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造成附近大面积海域被原油污染;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化工厂爆炸事故,也造成严重后果。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之前没有对安全可靠性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对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操作时不遵守安全规范。这类重大事故的出现,反映出某些工程技术人员责任意识的缺失,而这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则是工程伦理教育的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注重从工具理性角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工科院校在安排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时,只是从思想品德教育角度设置了相应的必修课程,大都没有将工程伦理设定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工程伦理选修课程,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意识作用不明显。

我国2008年颁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中有关“通用标准内涵”的表述,虽然提到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但没有关于工程伦理课程设置与规范明确的具体要求。我国学生在工程专业课中学到的知识,很少与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相关,而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会影响工程专业学生全面的价值判断能力。因而,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缺乏基本的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面对紧急情况的伦理决策能力。由于缺乏工程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导致工程事故不断发生,从工程实践层面上突显了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的紧迫性。具体来说,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弥补工程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的缺失

随着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提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达到征服、控制、改造自然的目的。当这种控制与改造自然的意识随着自然的“祛魅”而变得不断强化和盲目时,理性中的价值维度就开始被人们所忽略。而缺乏价值理性的工程活动,不但无法带来人类梦想中的福祉,反而造成异化现象。很多人不再关注人的命运、尊严和终极关怀,不再具有反思、批判与否定的精神,而是不断趋向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工具理性。这种工具理性逐渐引发了许多环境、能源与生存问题。工程活动中缺乏价值理性评判,也是导致工程活动中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伦理作为价值理性的集中体现,必须肩负起改善工程实践活动社会效益的重任。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有助于从制度层面影响工程教育,从源头注重工程伦理意识养成,从根本上弥补工程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的缺失。

2.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关注,是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隔离到融合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为“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一直处于隔离状态的文化寻找交融的可能。著名学者斯诺在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说中指出,有很多年轻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文化正在腾飞,而人文文化在后退;他们还认为拥有这一冷漠的学位(理工科学历),将会使得他们得到舒适的工作。斯诺还指出,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他们跳出这种思想的怪圈———通过反思我们的教育。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通过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合理融合,才能从真、善、美的意义上实现社会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综合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二者融合的重要保证。然而,传统的工程教育不能改变这种文化隔离现象。只有设定合理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形式,即在工程教育中添加伦理规范性教育,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添加伦理评估规范,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融。

3.推动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数量近年来迅速增长,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国际竞争力报告的统计显示,我国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相当落后。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学技术人员的调查中,21.8%的人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质量一般。我国工程教育体系与工程实践环节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完善工程教育专业制度中各项规范来填补。工程伦理要素作为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人文要素,是形成工程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得到了提高,才会从整体上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有助于改变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具有工程文化良好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化建设,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落实。

二、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内容

美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其中关于工程伦理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鉴。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伦理维度,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伦理要求、工程伦理课程与师资要求,以及工程伦理教育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伦理要求

早在1985年,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前身对申请鉴定的工程学科的要求中,就包括了努力培养学生“对工程职业和实践的伦理性质的理解”的要求。ABET的要求更为具体,即工程学科应当使其学生能够在全球的和社会的情境下了解工程的影响。除了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外,学生还必须拥有额外的伦理的设计经历。美国州注册委员会和国家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要求工程专业必须获得ABET的认证,体现了这一全国性组织与工程伦理的重要关联,也体现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的合理对接。在ABET工程标准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中的第三条标准,就是用来评估工程专业的,即工程专业必须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具有“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以及“对当代问题的认识”;第四条标准要求其学生具有“主要设计的经历”,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工艺性、伦理、健康、安全、社会、政治诸因素对设计的影响。为了能够获得职业资格,一位工程师首先必须拥有一个ABET认可的工程学位,并在工程师执照考试中涵盖了15%左右的工程伦理相关知识。接受认证的工程院校会引入工程伦理课程,以满足ABET的这一要求。因此,在美国工程院校中,《工程伦理学》是一门普及化程度很高的课程。ABET在2008年制定的2009~2010年认证标准中,要求美国所有的工程院校均需表明,他们是如何向学生传授伦理知识,以及他们是如何评定其教学成果的。该标准的准则三中第六条明确指出,工程专业必须证明其学生具有“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认知”,第八条要求学生“在全球化的、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工程方案的影响”。在欧洲,2008年3月由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与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举行的联合研讨会中,工程专家明确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优先对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评估,认为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养成是工程专业学历认证的前提的观点。此外还提出对认证规范制定人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员,也应从伦理角度进行评估。芬兰提出了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职业伦理道德意识,应纳入工程专业学位授予审核规章中;意大利提出了工程教育制度中注重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伦理责任感;西班牙提出在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综合教育与责任观念的培养。这些伦理要求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意识的合格人才。

2.审核工程伦理课程与师资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指出工程专业应开设工程伤害控制相关教育课程,并提出工程设计应该考虑到经济状况、安全、可靠性、美学、伦理、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基本需要。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伦理意识培养状况,首要的指标就是看是否设置了相关课程,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审核工程教育体系中伦理课程的设置情况。美国高校早期开设的工程专业伦理意识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与大类选修课两种,但由于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比率过高以及工程专业选修课受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原因,这两种形式的课程实施效果都不够明显。随着美国工程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BET提出工程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培养学生伦理意识为目的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伦理案例分析。即在工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实现对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目标。通过对工程伦理案例的研究,能更直观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分析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学习识别伦理问题的表现方式,培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工程伦理案例的集中讲解,对于学生形成工程伦理意识是非常有效的。

(2)融渗式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是为完成A-B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伦理要求而提出的新型伦理教学体系,即将伦理学模块直接融入工程专业课程之中,力求整合为一体,学生可以在研讨会或者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开设伦理学家、律师、工程专家的讲座,对工程项目中的伦理问题进行阐述,启发学生的伦理规范意识,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此外,融渗式教学体系可以借助各学科之间联系平台,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伦理意识进行专门的培养。从2000年春天美国各高校就开始实施伦理教育相关网站资源的建设。由美国国家专业工程师学会(NSPE)实施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专业实践的可选择资源项目,其中包括NSPE工程师伦理责任细则、网址链接、工程伦理相关课程、伦理知识指导学习材料、工程伦理相关书籍与软件、蕴含伦理思考的游戏、伦理刊物等,而且要求不同方面的内容要有不同的网站支持。

(3)对师资的要求。工程伦理课程需要聘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来讲授伦理课程,让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了解并体会工程伦理意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接受认证的学校与院系也有责任确保教师意识到那些必须坚持的伦理和职业标准。教师要具备伦理意识和运用伦理原则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种产品或工程的一系列不同方案具有伦理评价能力,通过调查和评估该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设计水平,改进工艺流程,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工程教育体系中教育效果的评价

ABET衡量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通过定期对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高校专业进行伦理教育教学评估获得的。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完善的国家与地区,都强调在周期性审核接受认证的高校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的整体性评估与效果比较。2004年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发展报告中显示,接受认证的工程专业学生的与伦理和职业相关的问题意识,较1994年同期标准方差增加0.46(+.46sd)。欧盟也有与之类似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评估报告。这种整体性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评估报告,能够从全局角度把握工程专业伦理教育的方向,为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三、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改进措施

有选择地借鉴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伦理维度的内容,针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增加我国理工科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我国共有一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10所。在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率先进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总计43所。如果能在这些学校首先落实改进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措施,会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但仅有示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问题是尽早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工作,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在推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制度保障作用。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中虽然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作为认证审核标准的必要条件,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国的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可能起到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作用的课程是《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涉及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比较充分地展开讲授。但这门课程一直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授,在学科定位上没有给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以更多的考虑。在现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内,通过《自然辩证法》课程加强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制度化的规定,将开设《工程伦理》专业必修课作为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审核的重要评定标准,加大对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重视力度;还应加强工程教育专业伦理课程的网站建设,并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考核范围。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同工程师的资格审查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国如美国计算机学会、化学工程师学会、土木工程师协会等众多工程师团体都设有专门的工程师伦理章程及准则,详细规定了工程师需要遵守的伦理原则与制度。这些章程及准则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到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内容和关于工程师资格审查的伦理要求中去。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准”工程师,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工程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要培养保护公众健康与安全的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仅能够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客户和公众谋求利益,而且能够承担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负责任的态度,为日后合理有序地进行工程实践打好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添加,为激发工程专业学生的义务———责任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学生明白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对于公众的生命和福祉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明确随之而来的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在确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要求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试点学校中实施工程专业伦理教育试行办法,加大工程专业伦理教育师资投入,通过制度化途径构建全面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体系;组织工程院校对国外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伦理规范的实施,应有强效的监督机制,组建专门的评审机构,对各试点高校的工程专业伦理规范实施情况进行周期性通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和工程伦理教育研究人员应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以形成国际合作性质的工程伦理教育交流与教育平台,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的作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设定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审核机制,是一项具有开拓性质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和伦理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需要理工科院校工程专业教师和工程伦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