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劳动科学理论的专业知识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崔庆凯邹宝丰单位:辽宁省计经委辽宁省劳功学会
长期以来,我国对劳动科学的研究是比较落后的,乃至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有系统性的、有逻辑性的学科体系,本文就此谈点看法以求研讨。
一、社会主义的劳动工作与劳动科学
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劳动部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在全社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的综合经济部门。它的全部职能是围绕劳动力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综合管理、预测、统计、组织、调剂,以及以劳动力为中心的其他方面的管理(如报酬、保险、福利、保护等)。其工作特点是技术性强、群众性强、敏感性强、科学性强,直接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劳动工作既是经济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但是,多年来,一些人对劳动工作的看法带有片面性,认为劳动工作没有什么科学性、理论性,甚至劳动部门本身有的干部也有这种看法。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印象主要有两点:一是工作阅历短,’还不理解劳动工作的特点,还不理解对人的管理是最困难、最复杂、最需要科学性的;二是社会科学知识贫乏,起码对劳动学的学科体系不清楚,因而也不知道劳动学与劳动工作的内涵。人所共知,维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是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劳动过程,它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所构成的,在这三者中,劳动者是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能否使这三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能实现最佳结合,产生最大的效益,关键就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性是否真正发挥出来。这一点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例如人们熟知的X、y、Z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特别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科学理论等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这为实现“三者”的最佳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人们对劳动岗位的追求、劳动产品的社会实现,劳动报酬的所得等都会产生竞争。这种竞争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劳动工作者面对社会主义实际,对劳动的管理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总结。《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决议的这段话进一步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对人的管理工作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但是,目前劳动这条战线上的状况如何呢?简单一点说人员的数量少、质量低,在理论研究方面,缺少深度和广度。首先是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到目前为止,我国设立劳动经济专业的院校仅有几所,毕业生也少的可怜。建国到现在,我省从事劳动工作的人员中真正的劳动经济专业毕业生仅有十几人。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劳动部门的工作水平,也客观地给人们留下一种印象,似乎劳动部门的工作谁都能干。其次是由于对劳动体系在我们国家还没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由于基础理论的建设不够,使得应用理论没有牢固的基础,表现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可行性的研究,变化大、跨度大。
二、关于劳动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劳动工作的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它必需要有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虽然有些学科还没有成型的课本、教材或理论著作,就其体系来讲,它包括如下学科:
(一)劳动经济学:它运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原理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就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来讲,它具体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社会劳动组织、社会产品分配、劳动力再生产等方面的表现,并确定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这些规律的方法,以便保证旨在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¹劳动力所有制及其属性。如劳动力所有制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经济关系、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特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º劳动生产率。如影响劳动生产率方案的选择,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内在规律;»工资与保险福利。如工资的职能、属性、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及其性质,劳动报酬水平与劳动形态的关系、保险基金、福利基金的职能、属性、分配原则;¼劳动组织。
如劳动组织的科学化、劳动组织的社会性质、编制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客观规律、劳动纪律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劳动竟赛与资本主义竞争等;劳动计划。如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计划由直接转向间接的理论依据。
(二)劳动管理学: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主要研究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全社会和企业实现最佳结合的具体方法。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的组织、管理的手段、管理的体制、管理的人才等方面的现代化的管理。¹企业劳动管理(微观管理)。
如企业劳动组织科学化、劳动定员与定编、劳动力招收、招聘、调配等;º劳动报酬管理。»劳动计划管理(主要是间接管理的方法、手段)。
(三)劳动社会学:它运用社会学、未来学的原理和知识,从劳动与社会的联系出发来研究劳动问题。内容主要包括:¹劳动的社会资游。如对人类劳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劳动行为发生的前题、作用和规律:º劳动的社会分工。
如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两性分工,»劳动的社会管理。如劳动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¼劳动的社会变迁。如劳动变迁的类型和方式,劳动变迁和社会变迁;½劳动集体的社会心理气候;¾劳动态度和劳动激励的社会问题。如决定工作人员劳动态度的因素;人们的需要、利益、社会评价和地位以及他们的劳动活动的刺激因素,¿劳动与社会生活、社会未来预测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劳动管理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从而更加完善社会劳动组织。
(四)劳动人口学:它运用人口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原理和知识,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人口关系出发,注重研究劳动人口变动规律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制约的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¹劳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º劳动人口的变动及其制约条件。如经济发展对劳动人口迁移变动的作用;经济发展对全社会人口的作用,»劳动人口与经济结构。如劳动人口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劳动人口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劳动人口与对外贸易和输出关系;¼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如劳动力资源与人口再生产,劳动力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相适应的预测和规划,劳动人口的智力投资及特点,劳动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如劳动人口合理布局与经济发展,劳动人口转变的概念、类型和趋势,劳动人口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戈们对劳动力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宏观管理和调节。
(五)劳动心理学:运用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人事心理学的原理,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心理关系出发,注重研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¹劳动的生理、心理与劳动能力,劳动气质。º劳动的社会心理和职业期望。»劳动的经济心理和职业选择。¼劳动的工程心理和人一一机系统。½劳动的管理心理和人一一人系统。¾劳动的自我规念心理与物质报酬(包括奖励)和精神刺激。
劳动的人事心理与人员组合及工作评价等,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劳动资源的心理素质分析、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劳动者的生产组织、劳动人才的选拔等项劳动实际管理工作。
(六)劳动美学:它运用美学原理,以劳动活动中的审美关系和美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阐明一切形态的劳动活动中的美的本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¹人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审美价值。º劳动手段和环境的审美因素。»劳动产品的审美形式。其中第一方面是劳动美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七)劳动生理学:它运用生理学、体质人类学的原理和知识,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生理关系出发,注重研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¹劳动的生理基础。º劳动的生理表现。»劳动的生理影响因素。¼劳动的生理性别差异。½劳动疲劳研究和劳动者活动极限,包括劳动程度的技术测定。¾劳动生理卫生和劳动病理。¿劳动生理现象的技术测定。
(八)劳动保护学:这门科学既研究立法、监察、组织、管理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又研究改善劳动条件所必需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所以,劳动保护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是研究人与人的社会组织关系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集中于保护人的科学。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不卫生因素则包括: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微生物与寄生虫侵袭。
(九)劳动人事统计学: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原理,注重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反映和研究大量、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¹劳动力资源统计;º劳动力统计;»干部统计;¼劳动时间利用统计,½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¾劳动定额统计,¿劳动竞赛统计,À劳动保护统计,Á劳动报酬统计;劳动保险与福利统计,@劳动者生活水平统计;劳动力培训统计。
(十)劳动法:运用法律学、伦理学的原理和知识,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法律关系出发,注重研究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¹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伦理规范。º劳动法律关系的类型。»劳动法律规范的内容。¼劳动争议与仲裁。½劳动司法。¾劳动监察。
(十一)劳动职业学:劳动职业学注重研究劳动就业和职业流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¹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如劳动就业结构、劳动的社会方式、劳动的社会环境「º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如就业与所有制形式、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形式,»职业地位和职业选择。如职业层次分析、职业与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的期望,¼职业素质与职业咨询。如职业培训、职业考核、职业咨询与指导、职业介绍和组织,½职业流动与岗位补员。如劳动岗位转换规律、劳动就业率和职业开发率、职业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和代保流动,¾职业生涯、职业道德、职业传统、职业生活方式。
(十二)劳动闲暇学:劳动闲暇学注重研究劳动闲暇时间的调节规律和劳动闲暇生活状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¹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类型、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º社会生活时间构成。
(十三)劳动比较学和劳动思想学说史:劳动比较学主要对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传统习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方式、劳动制度和劳动关系,进行科学比较。劳动思想学说发展史主要对古今中外有关劳动思想和学说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开阔劳动实际工作的视野,提高劳动实际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借鉴国内外劳动工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三、关于劳动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
劳动经济专业的课程应该怎样设置,我认为要符合合理性、逻辑性、理论性、实用性的原则。所谓合理性就是要区分中专、大专、本科的要求,在课程的比例上根据培养对象的要求适当安排。
所谓逻辑性就是在学期的具体课程安排上相互间的衔接要好,要先专业理论课,后专业课,使学生便于接受,如先讲政治经济学后讲劳动经济学,先讲美学原理后讲劳动美学,先讲统计学原理后讲劳动统计学。
所谓理论性,就是要有理有论。一下论是中专还是大专、本科都应掌握劳动经济专业的必备理论。全部课程的设置要达到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实用性,就是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要培养学生提高三个能力,即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提出间题、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对劳动经济与管理的调查研究和劳动经济理论文章的写作能力;提高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协调部门之间关系、高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高分低能”的间题,就劳动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讲,我认为在学期间要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和劳动战线上的学术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实际间题、参与调查研究和学术理论的研究活动。对政府工作中的一些日常的必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对一些大政方针的间题学校可请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到校专题讲座。如建国以来工资改革、调整工资、劳动制度的改革等间题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成功经验、教训之处等等都需要学生有所奋了解和掌握。下面是大学专科以上学生应学的具体课程:
(1)专业课: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美学、劳动生理学、劳动保护学、劳动人口学、劳动人事统计学、劳动法学、劳动职业学、劳动闲暇学、劳动比较学和劳动思想学说史。
(2)专业理论课:会计原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国民经济管理原理、工业企业管理、财政学、法律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原理、人口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社会保险学、审计学、行政管理学、工效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和消费心理学。
(3)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哲学、概率论、应用写作、经挤数学、外语、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上述课程总授课学时不少于2,500小时,另安排500学时的实习课。学生毕业时最好结合实际写一篇应用理论的论文,并进行必要的答辩。总之,劳动经济专业在我国还是年轻的专业,除了教育部门本身的努力外,还需要理论研究部门、实际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尽快使整个学科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