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业院校课堂革命与教学艺术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职业院校“课堂革命”,需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分析“课堂革命”,提出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能力,要让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即“教学艺术”。研究表明:通过提升“教学艺术”,可以达到“课堂革命”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堂革命;育人能力;教学艺术;职业院校
“课堂革命”与“教学艺术”这两个词汇,乍看二者似乎没有关联,其实进行“课堂革命”与提升“教学艺术”目的指向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课堂革命”是宏观要求,“教学艺术”是微观操作,微观操作做不到,宏观要求就难以达成。
一、“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一)“课堂革命”的目的
“课堂革命”是针对当前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当前职业院校课堂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课堂效率低,不少教师“满堂灌”讲得辛苦,大部分学生不听,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二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课堂主体不明确,“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完成“讲”的任务;三是教师与学生严重脱离,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差,课堂上教师自问自答是常态,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四是精英式培养,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被关注,课堂互动只在少数几位优秀学生中进行,不符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理念。提出“课堂革命”,就是要解决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
(二)“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课堂革命”就是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让课堂回归育人为本、“以文化人”的重要场所。要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艺术,做“有灵魂的教育”。所谓“有灵魂的教育”,简单地理解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也就是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几位优秀学生;要走近学生而不是与学生脱离;要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完成任务式地“讲”;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干巴巴地“满堂灌”。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育人能力。
二、“教学艺术”育人能力需不断精进
什么是“教学艺术”?说到艺术,人们总感觉很高大上,其实,简单地讲,“教学艺术”就是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并且受学生欢迎的、对学生极具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我们都知道“爱屋及乌”一词的意思,课堂教学也一样,常常有因为喜欢一位老师,从而喜欢他教的课,由于不喜欢一位老师,结果不听他的课的情况比比皆是。怎样提升自己教学艺术呢?这需要不断学习、修练。
(一)停止抱怨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抱怨、责怪学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在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教师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在任何受困扰的职业中,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从而减轻解决问题应负的责任[1]。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抱怨学生就是在推缷责任。学生是受教育者,心智、认知不成熟很正常,作为教师是引导者、教育者,如同医生面对患者,需要想办法医治患者,而不能抱怨患者疾病怪异。有位同事跟我讲她亲身经历的事,她曾在一中专班上课,有位学生很特别,感觉这孩子应该是女生,但着装、头发与男孩一样,并且下课时与男生一起抽烟、聊天,于是上课时有意关注她,请她回答问题,第一次点她,她用警觉的目光盯着老师,没有回答,老师微笑着说:“请坐”,后来只要在这个班上课,有机会就有意接近她,跟她聊天,渐渐地发现这个学生上课会坐在前排,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程结束后与这个班再无交集。两年多后在校园偶遇这位学生,学生主动跑向她,兴奋地说:“老师,我考上了大专,好久没看到您,好想您呀”。这事对她震动很大,也想了很久,老师究竟应该怎样影响学生成长?还有一位同事说她高中的化学老师,一进教室就拉长着脸,象是所有人都欠他钱似的,特别爱批评学生,只要回答问题没答上,就各种挖苦、讽刺一番,弄得学生个个都十分紧张、害怕,一次这位同事也没答出问题,同样被批评了一顿,当时十几岁,任性,从此以后不听化学课,化学老师发现了这点,也不再管她了。导致高考化学成绩低于平均分20多分,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多年后这位同事也成为教师了,反观自己高中学习情况,认为当时化学老师本意并不坏,只是他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或表达形式不被学生接受、理解,说明一个老师可能无意(或本着好意)毁掉一位学生的前程。现在,这位同事无限感慨地说:教师有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在技术层面下功夫,很少人愿意窥视自己内心,更多是在用管理代替教育,管理与教育并不是对立的,管理是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教育则是养成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品质,注重人的精神追求,两者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
(二)认真备好每节课,充满信心教好每次课
教师自己懂不等于能讲好,能讲好不等于能教好。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把知识或技术内容“讲”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会运用知识或技术解决相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每一次课之前,都应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备课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备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已有知识和技能状态,即学情分析;第二是备内容,根据学情分析结果,找出需要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第三是备策略,结合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及重难点情况,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具体方法、手段、场景等等,这里要兼顾所有学生。教学策略准备是备课的关键,教学艺术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准备相关。很多教师只注重备内容,对另外两方面不关注,这样的教师教学只能称为“讲”,不叫“教”。比如,某教学内容适合用问题教学法,要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需设计怎样的问题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设计问题时,如何注意问题的难度、梯度,也就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知识的支架”[2],既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又让他们感觉还有差距,还需努力,特别要注意“成功”和“差距”这两个方面,这就是让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觉。就像人们玩游戏一样,试想,如果一个游戏设计得很少有人能过第一关,还有多少人想玩呢?当然,如果一个游戏设计得太过简单,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会事,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玩,会觉得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还要非常了解学生认知、心理情况才能做到。教师在“教”一门课程之前,应该系统设计“教”的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引进课堂教学中,再现新技术、新工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带着他们一起去探索的感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认真备好每节课的基础上,充满激情,充满信心,教好每次课,每一次课教学都应看成是充分展示自己才能、人格魅力的机会,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一次体现,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因此要重视每次课,享受每次课,使自己成为这次课的专家。
(三)善于吸收他人教学经验,及时总结自己教学过程
青年教师要想快速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要善于吸收他人教学经验,至少要系统地听一位优秀教师教授的同一门课程,分析优秀教师是如何设计这门课程的,如何处理重点、难点,如何组织每一次课,启发学生思考、控制课堂的纪律,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生动有趣地教学等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及时记录每次讲课成功的以及不成功的地方,以便下一轮备课时发扬优势,改变缺点[3]:一轮一轮地循环,一轮一轮地提高,一般来说,三遍以后可以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
(四)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要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千万不要认为学生不行、学生笨,要告诉学生:人才都是不断努力、磨练出来的。教师教好一门课程不仅仅指完成这门课程内容的教学,还包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学生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爱社会,好教师造就好学生,教师的行为举止始终传递正能量[4]。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说:“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谷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5]”。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职业教育是把学生从自卑引向自信,从放弃引向坚持,从退缩引向进取,从失败引向成功,给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显然,这需要教育者: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大爱之心,具高尚之品。
三、结语
进行“课堂革命”与提升“教学艺术”二者并不矛盾,其目的是共同的,都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教师而言,教学可分四个层次:教学是自己的负担,教学是自己的任务,教学是自己的事业,教学是自己的爱好[6]。如果一位教师属于前两者,你就是被动的,无论是进行“课堂革命”还是提升“教学艺术”对这类教师都是痛苦的,也很难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很难享受到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幸福感,如果将教学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或爱好,则其教学艺术提升会很快,就可以体验到“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受益,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
作者:杜新满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