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激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可分为直观型、简单理解型和抽象型。但无论哪一类型,对学生来说都是理论性较强而缺乏趣味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记忆和思考,或分析或推理,一堂课下来可能气氛会比较沉闷,当学生遇到思维上的困难,就会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激活化学课堂教学。其中之一,就是采用“课堂引入”的方法,来激活课堂教学。
1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分类
1.1直观型:它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只需经过感知、记忆就能掌握。例如:元素的名称及符号、原子序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缓冲溶液的概念、烃的概念等。
1.2简单理解型:这部分的概念需要经过对概念的简单加工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例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要从“完全”和“部分”上理解和区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离子键和共价键等都要根据概念上的关键词才能理解和区分;而各种有机物的判断都要根据各自概念,找出其结构特征,才能识别区分。
1.3抽象型概念:这部分的概念和理论大都是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大都比较复杂和多变,因此需要从本质上理解方可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的移动、盐类水解的本质、缓冲作用原理、醇的脱水反应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2创设课堂引入———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引入最常用的方法是“问题引入”、“衔接引入”、“悬念引入”、“情境引入”、“实例引入”、“温故知新”引入法“、化学实验”引入法等等,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引入方法。
2.1在课堂教学的最初,通过“引入”捉住学生的心课堂的最初引入影响着课堂气氛,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前提,所以要创设一个合理的探究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这节之前,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笔者采用了“衔接引入法”,即首先提出问题:NaCl、NH4Cl、KHCO3等这些盐是酸性,是碱性,还是中性呢?然后采用“化学实验引入法”,让学生观察实验,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这些盐分别显中性、酸性、碱性时,学生的探究愿望、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起来,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并且能正确判断出盐的酸性或碱性。
2.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入”抓住学生的心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实践、探索、理解、应用的过程”,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所以在学习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时的过程往往进行得不太顺利。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例如:在胺的化学性质“仲胺和亚硝酸反应生成N-亚硝基胺”的教学中,如果直接介绍反应式,学生对着这种结构复杂的反应式本能地有些害怕、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故我采用了“悬念引入法”,先设问:你知道N-亚硝基胺是一种致癌物吗?你知道这种致癌物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吗?再采用“实例引入法”,提问:在日常饮食中你知道如何防止这种物质产生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反应、学会了正确书写相应的反应式,而且获得了新的生活常识。又如:在胺的化学性质“酰化反应”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差,所以常常会写错反应式,对此,我采用了“实例引入法”,先让学生观察某一个“酰化反应”动画过程,同时采用“问题引入法”,提问:“何处的键断裂,取代对象是什么,被取代对象是什么,如何链接?”,如此激活了课堂教学,学生专心地观察反应过程、反应结果,思考反应机理,从而能顺利正确地写出相应的反应式。
2.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通过“引入”稳住学生的心学习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时,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在活跃状态,特别是在课堂的最后,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不善于归纳总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既避免课堂教学的虎头蛇尾、又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盐的水解”原理、学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后,学生的思维可能已经比较疲惫了,但对这个知识点的归纳,特别是应用还没有涉及到。此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重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时采用了“实例引入法”,设问:为什么家庭中常用纯碱代替烧碱洗涤油污?为什么临床上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用乳酸钠治疗酸中毒?为什么临床上用氯化铵治疗碱中毒?这时候的设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教学,而且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了巩固相关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应用到了医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之中,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结语
化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知识点和方法的结合,创设课堂引入,及时激活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从而确确实实达到“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实践、探索、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
作者:匡煜华 单位:江苏省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