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特质。前者指人们对知识的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后者指人们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对一个人终身起作用的持久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贵在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核心归根结底贵在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科学素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2)科学信息资源利用的局限性;(3)知识结构不合理;(4)教师个人因素对科学素养的影响较大;(5)科学素养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较大;(6)科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
二、教师职业特点迫切要求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传承性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传授知识不等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获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发展各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掌握学科知识,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技能技巧。2.复杂性要求教师掌握多种科学方法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家长的代言人”“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严格的管理者”,又要当学生的“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己”,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科学完成不同角色赋予的任务。3.创新性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科学品质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的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材施教,而这些方面同样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科学品质。4.研究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时代感、整体观和创新性。教师直接参加教科研,从中可以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出更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适应新的变化,从而更直接地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5.示范性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科学素养教师劳动的强烈示范性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素养。
三、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对当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及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要有科学、合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新观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开放精神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意向。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能科学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动手综合实践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科学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四、提升策略与方法
既然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又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现代的教育思想强调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科学品质审视满天飞的所谓教育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准绳,不人云亦云,不唯大,不唯上,只唯实。21世纪是“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教师科学知识与科学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迫切。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及时汲取当代最新知识、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终身教育观念为教师素养的提高、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科学素养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教师必须用自己终身教育的观念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终身教育的自觉实践者;教师必须通过终身教育不断扩充科学知识的学习渠道,拓展科学知识体系。
(二)建立思想,深化改革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结构,在学科教育功能、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趋于多元化倾向。例如,数学学科功能由原来的单纯技术应用功能,转变为现在的“技术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数学方法由原来的只注重演绎推理,转变为现在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并重”;数学知识呈现形式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知识系统,转变为既符合知识系统又考虑到学生心理水平的模块化设计;数学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传授,转变为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为新课程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树立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发扬科学精神,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三)完善知识,素质培养教师应完善知识结构。现在的教师由于过分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忽视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教师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传统模式,而要强调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另外,教师还要注重五个方面素质的培养:(1)培养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索精神;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创新的教学观。(2)培养科学意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培养教师的科学意识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各种能力。(3)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4)培养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科学教育能力、教学反思能力。(5)培养教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活动。教师参加科研活动,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自觉性、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行为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从知识型向创造型、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更科学、更自觉、更系统。
(四)加强交流,拓宽渠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增强学术交流和互动交流是获取科学资源的重要方式。学术交流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还交流了思想,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应多开展有关的讲座、科研报告等,让教师们有机会彼此交流在教学中的体会,汲取他人身上的优点,在相互比较、学习、提高中共同发展。互动交流是校本培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培训教师,教师们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实也相当于学术交流。让那些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交流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把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这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科学素养之于教师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健全完美教育人生的良药,之于学生是塑造灵魂、答疑解惑,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榜样,之于新课程改革是迎接新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的关键,之于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所以,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作者:厉桂荣 林浩 单位: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