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升范文

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今时代,国际交往更加紧密,竞争日益加剧,为此,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我国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培养目标都是两者兼顾.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科学素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由来和内涵的界定

至今,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李大光指出:“西方国家对科学素养的讨论,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激发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进行广泛讨论,并由学术界将研究结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发表,从而进一步带动更深入的讨论.中国是在国家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才意识到人的素质在达到这个目标时将起重要作用,同时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对建立科学世界观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思想和概念,逐步形成了中国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上海师范大学黄颖、吴俊明老师撰写的《浅议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发展变化》一文,对科学素养内涵进行了四个层面的界定:“认知层面,即科学知识;情感层面,即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和行动取向;行为层面,即科学方法过程、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实践能力;意识精神层面,即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观念.”

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在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能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从以上的阐述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

(1)认知层面,即科学知识层面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积极建构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品性、素质和智慧.新课程下的教育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要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致力于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创新课堂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化学模型、加强实验探究,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要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求、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经验知识,启发思维,获得新知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迸发.要因时、因地、因人施教,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改进实验装置,创新实验原理,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实验现象以对比呈现、衬托呈现、课件呈现、近距离呈现等多种方式灵活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可以利用实验中的“异常”,顺势利导,捕捉实验中的闪光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

(2)情感层面,即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和行动取向.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兴趣是人们主动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暂时兴趣,变成永久兴趣即志趣.如讲到溶液的内容时,呈现古罗马战争中,将俘虏扔到死海中处死,然而俘虏并没有沉入死海水中,而是活下来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化学史资源,通过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如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发明生产的“红星牌”小苏打,打破了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被西方人称为“爆炸式人物”;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他绝不与日本人妥协、合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如,我国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炼铁技术,战国时期就掌握了炼钢技术,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钢铁材料全部来自中国制造……今天的学子没有理由不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世界的文明再做贡献,做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3)行为层面,即科学方法过程、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动态的生成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品性、智慧和能力.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学生的探究是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的,不能随意的泛化和神化.我们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并获得概念.例如,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用问题的形式对学生探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限制,用教的智慧影响学习的智慧,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探究方向.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远比直接告诉结论意义要深刻的多.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努力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

(4)意识精神层面,即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例如,通过学习苯分子的微观结构,可知,分子虽小却是真实存在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观点;学习了溶解度的内容,知道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升温后,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说明外因在有的情况下,其作用非常重大.而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在升温时却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我们在进行考前复习时,既要全部系统复习,又要把握重点.这是矛盾的重点论和两点论,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抓住重点.同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实施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社会性知识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科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意识;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挥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以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真理是相对的、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人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到高级,永无止境.让学生知道,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这就会养成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科学素养的内涵丰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素也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探索、挖掘,不断实践,综合多种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始终.我国正在实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计划,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国民,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广大教师肩负着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目标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作者:管京如 单位:南京市滨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