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导师信息素质培训方式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熟练且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同时,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信息时代新公民的重任,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去甄选和获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但是如何进行培训,怎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课程如何进行设置,这些都是培训者需要思考的问题。NancyDennis(2001)指出:“对于在职老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应该凭空假设老师的需求,而应该帮助老师创造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可以把培训的重点从原来单纯讲解如何获取信息的讲座转为创造需求机会,帮助老师们自己构建选择信息的标准。
课堂应用
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并总结前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应千篇一律地做基于理论知识讲解的讲座,而应该从参训老师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参训老师需求为中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实际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检索、甄选和综合利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参训老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要达到这些目的,以下四个部分的培训模式,是不错的尝试。
(一)定义信息
提高信息素养的第一步是要让参训教师理解网络信息的分类和用途。通常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第一步便是检索,很多培训都会讲解相关的理论,但是没有实际操作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培训第一部分,参训教师首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同一检索网页陈列出的信息源进行甄别。这些信息分别来自不同的信息源,比如学术期刊、政府信息、新闻、个人网站等等。参训教师以小组方式对比以上信息源,列出异同点。然后全班一起研讨各个小组发现的异同,互相补充。这一活动引导参训教师利用自己的先备知识发现信息源之间的区别。
接下来,向参训教师讲解信息源的分类。在这部分我们采用了T.Swanson(2007)对于信息的划分。一般来说,信息大概分为七种类型:学术型信息源、专业或行业信息源、政府信息源、新闻信息源、娱乐或流行信息源、个人观点信息源、未被证明的信息源。这七种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作者、受众以及目的,并没有考虑信息的呈现方式,因此该分类同样适用于印刷的书籍刊物。学术类信息源一般在相关领域比较有声望,典型的例子便是各类学术刊物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专业或行业信息源的作者一般从事某个专业领域或职业,但并不一定是研究者,其信息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业的交流和促进。政府信息源则指官方的数据,以较为精准的权威数据来证实某些观点或者支持某些政府决策。新闻信息源通指各类新闻网站,信息的目的是为大众提供及时了解各类事件的渠道。个人观点信息源通常指的是并非专业人士,但对某些事件持有独特的个人观点,其目的也是抒发个人观点以期望引导读者或引起读者共鸣。未被证明的信息源一般指个人主页或博客之类为个人兴趣爱好而的信息。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信息源不适合以上任何一种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方式只是一个示范,让参训教师明白,信息源各有特点和目的,明白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甄选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之后,让参训教师再次审视刚才陈列的信息源,重新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如此以来,教师对于信息源有了初步的判断。最后一步便是让参训教师自己检索、甄选信息类别。
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告知参训教师网络信息源各有目的,并不是所有存在的都是正确或毫无偏见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拿来就能用的。判断网络信息源与书本信息源的标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源的质量和其呈现形式是无关的。
(二)定义相关度和可信度
第二部分仍然以小组活动为主,派发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小组要以此为根据来选择信息源。任务列表如下:1.为报社写一篇关于某事件的报道。2.写一篇学术文章。3.帮一个小学生完成一篇介绍某个足球明星的作业。4.为学校网站写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5.写一篇关于你喜爱的明星的个人博文。6.撰写你参加的信息素养课程的培训总结。可供选择的信息源仍然是第一部分所陈列的几个不同类别的信息源。每个小组讨论并选中最适合自己任务的信息源。所有的信息源关键字相似,但是目的、目标读者、时效性、调查力度、侧重以及期望产生的经济价值都不相同,要甄选合适的信息源就需要引领参训教师理解相关度和可信度的概念。
相关度是指信息源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检索的关键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是相关自然越会引起注意。围绕可信度展开的问题有:作者的信息陈列方式是否清晰、可理解?援引的数据是否有出处?JohanOlaisen(1990)提供了几个辨别可信度的指数:作者的专业、作者所在单位的素质、出版商或网站的名誉、专业机构的担保、政府信息等,但是这些指数也各有缺陷,网络上总有一些虚造的信息源也可以满足这些条件,新手常常会被“表面化的可信度”所欺骗。这种情况下,某个网页或网站因为其貌似很严谨的页面设计、像模像样的数据表格而赢得不少检索者的认可。但是目前并没有特别硬性的标准让我们快速判断网络信息源的可信度。此时我们的先备知识和积累的搜索经验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有经验的搜索者在信息的甄选上必然占有很大优势。“知识的外在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确定信息的类型,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工作……”(Lee&Nelson,2004)。新手检索者需要通过辨识信息源的URL地址、信息源的各个特点来锻炼自己的预测技巧,这样才能较快地从输入关键字检索之后陈列出的无数元数据中甄选出适合自己需求的数据。
(三)检索方法探索
这部分课程一开始可以给参训教师几个检索任务,检索任务各有不同,有日常生活问题、科研问题、教学问题等等。参训教师首先独立解决,然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研讨和对比,分享各自搜索的工具和方法。由于网络的普及,大部分教师在检索信息的时候可以成功地利用一些检索工具,其中百度、Google为最常用的搜素引擎。但是百度、Google很多时候不能满足严谨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且检索出的元数据非常庞大,信息的甄选工作将会异常艰难。在这部分,按照检索需求不同给参训教师介绍不同的搜索引擎。一方面,推荐给参训教师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权威专业数据库,比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国内大型权威网络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Link数据库、OxfordJournalsNew(牛津大学出版社全文数据库)等国外专业网络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对于参训教师的科研工作将有很大的益处,也是参训教师急需的。另一方面,一些网络百科全书对于教师也很有帮助,中国大百科在线、维基百科、大英百科在线、美国百科全书网络版、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在线等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教师的好助手。
信息检索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检索出来的信息源的相关度。在小组讨论中,参训教师能自己总结分享一些方法,培训者可以进行汇总和查漏补缺。详细介绍检索的各种方法,比如在检索引擎类别中搜索(如Google中的分类学术搜索)、使用多个关键词(如搜索“鸟、鸟类学”)、使用布尔逻辑检索(and,or和not)、截词检索(使用字符代替英文单词中某个或某几个字母)、顺藤摸瓜使用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搜索等等。另外,在一些专业网站或数据库中检索到目标信息源,如何进行下载,如何利用网站要求的下载工具进行下载也是令不少教师头疼的问题,介绍下载方法很有必要。
综合检索
最后一部分,参训教师有机会综合运用以上几部分技巧和策略。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到最适合的信息源。最后是每个小组在全班演示并讲解如何获取最佳信息源、为何所选的信息源是最理想的,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大家一起研讨、总结最佳渠道和策略。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参训老师对所讲的检索方式以及策略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此同时,引导教师对网络知识产权引起重视,引用网络信息同样需要注明出处,对于不明出处的信息的运用要谨慎。
结语
当然,短短四个部分的培训不可能让所有参训教师熟练精通信息检索,其培训目的主要是引领他们对以往经验式信息检索方式进行反思,对检索策略、过程、信息源的甄选有个清楚的认识并探索系统式信息检索。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学一直遵循着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原则。教材上所写的知识成为教师上课教授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作为新生代的力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教师,他们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在学习时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远比老师上课讲得要丰富。教师如果没有任何改变,则课堂教学会远远落在时代的后面,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被学生超越。另外一方面,学生缺少自主的判断能力,有些时候面对网络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却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教师不仅要大量地收集材料,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中筛选出适合他们的信息资源,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很多教师在面对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源时感觉无从入手。该模式通过启发式的小组活动,带领参训教师理顺信息检索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更自信,系统地处理各种网络信息。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理念上跟得上时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现代化教师。
作者:魏慧哲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