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探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针对高职法律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出高职法律课程现状,其内容有:课程体系现状,课程内容设置现状,课程方法现状。根据这一现状,总结了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存在的问题,其内容有:结构残缺、缺乏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法律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等。最后总结了高职法律课程改革思路,主要包括:以应用为原则,构建法律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构建相应的互动平台等。
关键词:
高职法律;课程改革;结构残缺;法律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法律需要改革,这已经是法律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对其进行改革,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当前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并且培养了无数的法律人才。在高职法律课程体系中,基本上沿袭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谨慎。并且充分考虑法律体系、人才培养等内容。
一、高职法律课程现状
1、课程体系现状
现象法律课程体系中包括法学基本理论、部门法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课程等。其中基本部门法课程主要有:宪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等;专业法律课程主要根据不同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而设定[1]。一般情况下,对课程开设顺序进行排列:先设置发现基本理论,然后使宪法,接着是基本部门法课程,最后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课程。先设立实体法,然后设立程序法。
2、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针对法律课程来说,主要讲授的是部门法或者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等。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基本法律制度进行,其主要阐述和理解基本法律制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主要结合基本法律制度进行,原因是课程内容的部门法内容法律制度,主要是法律,部门规章,设计的地方性法规相对较少。在课程内容中,存在着相应的司法解释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十分全面,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3、课程方法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采用的主要是讲授和组织讨论等方法,在这两种教学方法当中,讲授的比重相对较大。为了使学生对法律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通常还使用案例教学法。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存在的问题
1、结构残缺
在高职法律课程教学过程总,缺少对学生法律能开的培养。当下,实现法律目标对于法律职业人才十分重要,学生如果不能充分掌握法律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就难以对法律制度进行深度了解,应用法律的能力也无法发展。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内容,也不能代表学生具备法律能力[1]。
2、缺乏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开展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不够合理。要相适应法律职业,必须具备文书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等。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相应的法律文书课程,对学生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进行大力培养。
3、法律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开展高职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自主式以及开放式教学方法。当前,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方式很多,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此外还有法庭模拟的方式。但是这些教学方式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如果学生有不同答案,那就说明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2]。
三、高职法律课程改革思路
1、以应用为原则,构建法律课程体系
高职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将服务作为教学宗旨,通过就业进行引导,促使产学研相互结合。根据职业需要,对组织教学进行科学引导,促使法律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同时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最终形成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课程体系。保障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凸显基础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充分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主要将知识的应用作为目的性内容,将“必要”、“够用”为度,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促使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提升。结合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等,促使课程得到有效整合和创新,从而使课堂得到开放,能够从单项性课程的建设开始,逐渐向着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转移,从而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进而让学生能够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2、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第一方面,高度重视年轻教师职业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一定的职业观念,帮助教师具备相对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第二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继续学习机会,从而使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定期的更新,促使其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第三方面,为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能够让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或者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进而给教师提供更加方便的科研机会。第四方面是向知名高校聘请能力水平相对突出的兼职教授,对教师进行定期讲座促使年轻教师的实践水平以及理论知识水平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方面,向企业聘请律师,使其和学校青年教师共同担任法律课程的教学,使其充分发挥工作中总结的实践经验,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高。
3、构建相应的互动平台
在学校构建多维度互动平台,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在校外亲自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接触和了解多种岗位,其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可以在校内建设虚拟法庭,速录实训室、律师事务所等。加大对这方面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各种民事、刑事或者行政等诉讼案件的办案程序。对各种操作流程充分了解[3]。
4、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
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紧密联系,可以和相关单位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课堂想校外有效延伸。例如和法庭以及监察院等进行合作,和这些单位进行联合,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高职法律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相对薄弱。对学生法律能力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开设相应的法律服务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在法律服务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进行非法律处理的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法律服务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宏军,陈桂银,任善茂,陈明,周根来.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学生就业分析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6-7.
[2]郭菲.文科专业基础课程非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思考——以《法学基础》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61-63.
[3]姬志茹.高职院校专业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建筑工程法规》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148-150.
[4]韦加速.高职专业法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建设法规”课程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6,18:44-46.
作者:何军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高职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存在一系列的困扰难以得到解决,本文从生源特点、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校学生只是普通人群的事实,指出了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偏差,通过分析软件初级人才在社会上的巨大需求,指出了高职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最后,以新思路为前提,提出了一系列课程调整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校;软件专业人才;课程改革;新思路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高职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被一系列问题所困扰:①学生就业不理想;②学生软件开发技能不足;③教学难度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④软件编程课程难,学生学习兴趣不大;⑤学校与企业差距大,校企合作难;⑥学生职业素养低;⑦学生知识面窄。另一方面,市场对软件专业的人才求贤若渴,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困扰着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领导,在教学改革强大的呼声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方面都在花大力气从各个角度去反思、探索和实践,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至今莫衷一是,有关研讨会、论文铺天盖地,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果,但始终没有能在全方位取得突破。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对学生的教学定位错了!
2高职校软件专业学生不是专业人才
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不是专业人才,而是普通人才,因为他们来自普通人的群体,普通群体经由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培养,打造出来的软件人才只能归属于软件业的初级人才。
2.1从生源特点看
高职校学生人群不是精英人群,高职校学生有如下典型特点:①高职毕业生均是中考分数较低者,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品质相对较低。②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小,思维简单,比较散漫,学习易受干扰。③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普遍低,数学和专业英语水平也不高。④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低,计划性差,安于现状。高职校学生的这些特点,不符合精英人群的特征,难以被打造成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2.2从教学效果看
我们过去一直把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当作专业人才来培养,希望他们能够获得较高层的就业机会——软件开发,因此,教师们按照如何才能胜任软件开发的思路去培养他们,但实际上学生不易理解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感觉太难,虽然学得很辛苦,但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而老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佳,即便降低要求并强化训练,学生还是懵懵懂懂。无数教学事实,让老师们都感到高职校的学生并不是老师心目中预期的教学对象。
2.3从毕业就业看
尽管面对不良的教学效果,老师们不断地降低教学要求,但学校上下仍然坚持把高职校学生按专业人才来培养,然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又都沦为了普通人才,回归到了它原来的位置。本科毕业的软件专业人才也难以从事软件开发,何况高职校学生?综上所述,精英人群可以培养出专业人才,而普通人群通常只能培养出普通人才,经高职校的软件专业培养的普通人才,只能归属于软件业的初级人才。
3软件初级人才供不应求
3.1从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看
根据江苏省政府2010年7月出台的《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全省软件从业人员将从2010年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20万人,按照软件人才结构的金字塔1:4:8比例,软件初级人才将从2010年的不到2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0万人,几乎还需要增加3.5倍的人员去从事软件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和信息化服务工作,可以说,以后的几年里,软件初级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市场需求极大。
3.2从软件人才的岗位分布看
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工越来越细,除了软件开发等较高层次的岗位外,围绕软件开发及服务的岗位尚有二十多种,这些岗位围绕着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工作,要求懂得编程、有编程基础或可以简单编程,属于软件初级人才。可以说,软件开发只是个点,而软件应用是个面,围绕软件应用进行服务的是一支产业大军,各种相关岗位还会层出不穷。我们将高职校学生培养成普通技术人员,也许是一条很好的培养高职校人才的出路。
3.3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全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各行各业无不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这些地方,“懂软件”的技术人员将十分吃香,虽然还没有命名岗位名称,但实际需求十分旺盛。另外,信息时代信息化产品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甚至每家每户都在使用电脑、使用网络、使用软件,我们将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懂软件”的普通技术人员,具有极广的就业面和极大的适应性。
4高职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软件行业存在着大量相关软件技术与服务的岗位,各行各业也都需要懂得软件的人才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它们也可归为软件初级人才。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定位在这一层次。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即跳出“编程能力“这个专业目标,这时,我们的教学也就不需要钻在某个编程语言里进行强化,只要求学生会编一点,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会看懂程序,知道程序的来龙去脉就行(如果对编程有兴趣,学生会自己去钻),这样,学生是在软件开发的一个面上对软件进行认识的,他需要了解软件是怎么回事,软件编程是怎么回事,软件与数据库是怎样联系的,与服务器与网络是怎样连接的,等等,当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所有的软件系统、软件产品在我们的学生眼中就不再是个谜,并且还会编一点编程,就可以说他是懂软件的了,这种较宏观地了解软件系统,对于他将来在软件开发相关岗位上工作有莫大的裨益。另外,我们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了解软件工程,了解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了解软件的生产、销售、安装、维护和客户关系等等,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有了广阔的视野,可以去从事更广泛的信息化岗位工作,学生也更能创业。概括而言,这种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抛弃了原来培养模式的“专”,改为新模式的“博”。这种“以博代替专”为目标的教学思路,很适合高职校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人群中的精英,难于深入编程设计成为具备高精尖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代之以广博的知识,更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也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5“新思路”对教学课程的调整
依据上述新思路,需要对教学课程作一些调整:①需要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的情况,各行各业典型的软件系统,如:金蝶、用友财务软件、医院HIS系统、电力输配电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酒店管理系统、ERP系统、CRM系统等。②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如;加密、压缩、杀毒、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刻录、转换、QQ、抓图、翻译等工具软件。③需要掌握常用工作软件,如:Office、Photoshop、Autocad、Visio等软件。④需要学习C语言、数据结构、组件式开发语言PB/Delphi,完成一个小项目。⑤需要学习数据库系统SQLServer2005。⑥需要了解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项目管理Project、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小型数据库MYSQL等。⑦需要学习动静态网页设计,如:Dreamweaver、Flash。⑧需要学习软件工程,了解软件的生命周期。⑨需要学习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⑩需要学习XML、WEB程序设计语言ASP、PHP、JavaScript及其开发工具如:XMLSPY、UltraEdit、Eclipes。需要了解软件相关岗位的工作情况。需要培养软件行业职业素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专,但适应性广,就业上手快,样样都能干,自信心十足,以这些技能到企业应聘软件相关岗位一定会大受欢迎,性价比极高。
参考文献:
[1]李新德.从企业角度看待高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困惑[J].科技资讯,2010(11).
[2]李新德.职校软件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思考和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0(10).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
作者:李新德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第三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课程目标体现就业导向性、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突出实践应用性、课程开发多样性、课程评价体现创新性。
关键词:
就业导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多的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会计人才的摇篮。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会计毕业生,不仅要综合素质高,还要职业判断能力强、专业技能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是学校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高职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职业教育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学校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会计职业思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时,放大了“高等”而忽视“职业”。甚至有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打造专业知名度,把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偏离了面向职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课程设置应以高职毕业生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来设置,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1.2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要针对会计岗位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高职教育和特色和岗位特征不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不足,课程内容陈旧,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没有及时体现在学习内容上,造成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1.3课程设置的实践化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教学课程改革,采用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课时所占比重大,实训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整个课程体系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理论课程束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把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课程统一称作实训课程,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非常枯燥,也无法把这些知识与将来的实际工作建立起联系,到最后进行实训时,学生忙着找工作,实习实训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专业技能能力提高效果不够理想。
1.4课程开发脱离实际
许多高职学院的课程开发仍是没有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来安排课程。学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对企业的实际了解,没有对行业需求及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课程开发缺少会计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会计负责人的真正参与,这使得课程开发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没有掌握不够。尽管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实的却不多,多数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合作。
1.5课程评价方法陈旧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仍是在期末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进行,然后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也有一些学校,把课程分为考查课和考试课,并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教师把学生的一些表现折合成分数计入学生期末成绩,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教师并没有在学期中间考察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是将学生的出勤率计入期末成绩。这就很难体现高职会计课程的评价特色,更难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种评价机制仍然沿袭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另外,学校课程评价的主体仍是任课教师,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课程也应该由用人单位来评价。
2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2.1课程目标应体现就业导向性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计的内涵就是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设置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对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社会、经济及市场对人才的有效需求,要建立接近工作岗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体现职业特点,还要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会计岗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内容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应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认真梳理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把这些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按其相关性归纳融入到不同的课程内容中。职业能力内涵丰富,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就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和一般的学习、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与此有关的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法律基础、体育等课程;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是否胜任岗位工作的最主要能力,也是企业最关注的能力,于此有关的课程主要有财经法规、经济法、税法、统计、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会计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审计、会计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拓展能力是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于此相关的课程主要有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实务、物流管理、投资理财、金融保险等。设计课程时还应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有能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职业竞争力。
2.3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应用性
实践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最主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上要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课的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有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等方式,单项实训主要指学生达到岗位要求的某项技能,比如出纳岗位的点钞、识别现钞真假、点钞机的使用、日记账的登记等,会计核算岗位的发票审验、凭证编制、登账、出报表、纳税申报、电算化软件的初始设置,资产管理岗位的资产验收、资产盘点表的填写等;综合实训是选择一个公司完整会计期间的模拟业务,从人员分工开始,完成建账、期初数据录入、粘贴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填写纳税申报表、装订凭证和账簿、整理会计档案等全部经济业务的处理;模拟的经济业务即使再逼真,也代替不了真实的经济业务和会计环境,学校还可以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包括自己的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接触实际业务,感受真实的财务环境,已达到胜任专业岗位要求的目的。
2.4课程开发应多元化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他们在企业一线,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制定的课程也最有针对性。让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参与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专业标准、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5课程评价应体现创新性
传统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果鉴定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无法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岗位需要为重点,考核内容涵盖综合素质和会计岗位需求的特定能力,可以采取校内与校外双考核的方式,校内的由老师负责,实习实训时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所认可的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可以用资格证书代替某些课程的成绩;对有些实训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对完成的账册相互打分,进行考核;还可以分组讨论,根据发言情况考查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当然对于有些理论基础课,传统的闭卷考试仍不失为重要的考核方式。
3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解决高等教育规模与市场人才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由传统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担当着重要角色。认真思考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李鹏.完善会计实训课程搭建会计就业桥梁[J].经济师,2015(5).
[2]马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创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3]陈玉峰,孙琳,刘俚燕.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3(3).
作者:刘俊 单位:河南省外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