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素养教育论文:院校素养教导教程革新原则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罗兰芬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应用性更强的专业课程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成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总体布局中,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基本上均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和系统,能形成一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链,相比而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没有纳入课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大部分还游离在整体课程之外,大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二是优良的工学结合形势下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尚未打造成型。如部分人文素质教师工学结合的意识不足,教学中没有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及贯彻终身强化人文修养的意识,又如在聘请校外行业名家、文化大家担任外聘教师方面,没有很好运用校外师资力量来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三是不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对人文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教学部门和团委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尚没有形成全员师生共同努力的工作,没有意识到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如课程课时比例安排方面,专业技能课程课时远远多于人文教育课程课时,在人文教育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未达到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技能课程改革的差距。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原则
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以及课程理论有关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以确保课程改革的科学性。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注意德与才、教与育关系,不能将两者分开。按照这个教育要求,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以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时,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教师除教给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书本知识外,更要把优良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识等传达给学生,让人文素质课程中文化隐性的精神意识转化为学生内心力量,为适应未来竞争作好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准备。
(二)坚持就业市场适应性原则
美国职业教育家杜威说过,高职教育要为“完美生活作准备”,“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也是改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除安排传统教育课程外,应根据市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开设一些内容实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旅游文化、茶文化、音乐文化、酒文化等与职场所需、个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学校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中获得一定就业与创业的知识,开拓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素质。这样的课程改革才体现围绕工学结合的内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整体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过程,即理论(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实习)一体的系统过程。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时,要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的比例,实践性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这要求学校平时在校内开展常规的理程内容教学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该课程中科学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人文素质实践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原则。
(四)坚持开放性思维课改原则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的要求,树立办学社会化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如聘请社会文化名人、行业名家担任外聘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做相关讲座;与相关文化单位共建课程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打造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实践教育的平台;与相关文化单位共同开发专业,共同选择、设计课程,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需要。同时,要增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且在课程管理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等方面体现开放性,以体现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宽广度,以打造具备开放思维、社会视野的职业素养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衡量标准,不仅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高技能,更要使学生们具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把高职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审美、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衡量标准和评估指标。
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特点,了解当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清楚课程改革的原则,才能理清课程调整、革新的方向,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系统,不断推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