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海洋类高校定位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研究尚未涉及,缘由有二:一是,基于学科特点划分的高等学校类型中,海洋类高等院校隶属于农林类院校,还未从中独立出来;二是,学术界对于高校定位研究从整体上较多地涉及基础理论层面,实务层面所涉甚少。学术界对高校定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与“基本论题”两个方面。在高校定位的内涵研究方面,戚玉觉认为已有文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一是高等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系统;二是高等教育市场和营销学;三是宏、微观层面[1]。亢雄从研究视角出发,将高等院校内涵定位研究概分为系统分层说、系统角色说、人才培养职能说、教育理念说、战略选择说、大学制度说、教育产品说以及优化过程说等八个方面[2]。在基本论题研究方面,宏观层面,张阳[3]从高等院校分类管理和高校定位的关联性方面对高校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张耀萍等[4]、黄启兵[5]、韦洪涛等[6]25-27从高等院校定位的各影响因素分析了高等学校定位问题;马培培[7]探讨了高等学校层次定位相关问题。中观层面,邓耀彩[8]与陈厚丰[9]55-60论证了高校定位的实施主体;李军[10]、上官剑[11]研究了高校定位的误区。微观层面,金硕[12]、张爱淑[13]76-80等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问题。从上述分析来看,学术界对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注重宏观和中观层面,轻视微观层面研究;注意把握高等院校定位问题的本体论而缺少相应的研究分析工具。笔者认为,对于海洋类高等院校的定位分析,要在借鉴高校定位理论相应成果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面向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客观性的分析。
一、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理论的逻辑基础及相关内涵分析
笔者认为对海洋类高等院校的准确定位首先需要做好三个前提工作:一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分类进行界定,这是定位研究的逻辑基础。二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目标进行客观评析,这对定位具有指挥棒的功能和功效;三是,对特色定位进行辩证地探讨。高校分类与高校定位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从二者的联系上看,高校分类是高校定位的前提条件,而高校定位是落实高校分类的重要保证;从二者的区别来看,高校分类是解决高校的社会地位高低问题[14]。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以实现。因此,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一方面可以为决策者及其用户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为高等学校合理分工提供适当的政策分析工具和准确的情报。没有科学、合理、可行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其标准,高等学校就不可能明确定位,政府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发展状况[6]26。高校办学目标是高校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在政府、市场的双重影响之下对自己所达标杆的一种认知。笔者认为高校定位与高校办学目标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依价值目的论,高校定位是高校依办学目标对自己角色的客观归位;从内容关联看,高校办学目标是高校定位的核心,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既是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作为高校办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办学目标定位就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此系统可以是某一区域、某个行业、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系统,也可以是以某类学科性质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统[13]79。特色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15],是一所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显著标志,是高校得以生存的根本缘由。在强调以质量和特色立校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我们需要谨慎地看待高校特色问题。张楚廷对“个性”(实际上就是“特色”)有如下精彩的表述:在发展中形成个性;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个性;在自由的发展中形成个性;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导致多元化;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离不开一个词就是“发展”[16]。从上述表述来看,高校的特色建构在学校完全、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特色的产生是高校在优胜劣汰的情境下不断进行自我调适的历时性过程。通过高校分类来引导我国高校定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尽可能地缩短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时间;二是尽可能地减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无序的损失,有效降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乃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本;三是尽快地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引向多元、开放、弹性的正确方向,形成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9]59。同时,科学的高校定位可以明确学校的责任和前进的方向,使学校获得理性导向的指引,确定哪些地方是自己发展的重点。每所大学只有定位准确,才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办出自己的特色。一旦定位不准,特色的形成便没有了根基。同时,不科学的定位也将会导致高校办学特色的迷失、竞争力的下降,从而造成不利的、被动的办学局面。
二、海洋类高等院校自我定位及误区
目前我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的发展层次可以用一个圈层图来表示(见图1),从里往外第一圈大概有10所左右,基本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第二圈大概有25所左右,基本目标是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两个圈所涉及的35所就是进入“985计划”建设的高等学校。第三圈大概有21所左右,是除了“985计划”建设高校之外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第四圈大概有39所,和前三圈合起来是进入“211工程”建设的95所高校;第五圈大概有170多所,是经批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第六圈大概有230所左右,是经批准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第七圈大概有100多所,是培养本科生的高校;第八圈大概有800多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大专层次的高校[17]。我国海洋类院校截止2011年5月份有5所,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以及浙江海洋学院。根据上述圈层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属于第二圈层,上海海洋大学属于第五圈层,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属于第六圈层。这一海洋类高等院校类型的划分为我们探讨并准确界定海洋类高校的定位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结合上述5所海洋类高校的门户网站及其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的自评报告,各高校的自我定位和拟定发展目标如下面两表所示:海洋类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二是,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海洋类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海洋类高等学校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是指根据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科分布、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总结上述海洋类各高校的自主定位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其共存的误区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为理念,二为行为。在理念层面上,海洋类高校的发展目标都追求“类型求全、层次攀高、规模求大、水平一流”。即:办学目标定位在类型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层次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规模上趋向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办学水平上趋向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并且办学实力越强的高校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不可否认,不同类型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但是某些高校尚未凝练出自身的办学理念,或者没有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这可能会对其办学目标的明确定位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海洋类高等院校本来教学质量不错,但为了设立研究生学位点,便要求教师都去搞科研,结果科研竞争力没有上去,教学质量却受到了影响。在行为层面上,一是各海洋类高等院校设置的学科和专业雷同。各院校虽然对学科、专业予以了足够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学科、专业设置上,没有结合地区的特点,具体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可发展的空间,而是随大流、赶热门,结果造成了专业的重复设置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在培养模式上,各海洋类高等院校未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亦步亦趋地照搬一些重点大学的模式,致力于培养学术性的人才,使原本在培养本、专科生上有专长和特色的院校,纷纷放弃自己的阵地,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追求升格。三是在服务面向上,除浙江海洋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为“我国中部海洋人才培养基地”,其他海洋类高等院校都是将办学目标定位与“国内外”或“世界”大学看齐。
三、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重构的因应方略
结合目前海洋高等院校自主定位存在的误区,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建构由政府、高校与市场三个主体参与的适度引导、自我分析、面向市场的运作机制。就政府方面而言,适度引导机制建构需要政府的功能定位立足于宏观上的有为和微观上的不为。在宏观方面,政府应该在海洋类高等学校定位中发挥指导作用,为其发展定位提供有效的指南。其中教育主管部门是主要力量,要针对海洋类高等院校的战略定位和规划,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高校名称高校定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以水产、海洋、食品、渔业经济与渔业管理等学科为主,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高校。高校名称办学目标中国海洋大学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大连海洋大学全面创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整体办学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水平较高,与我国海洋事业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上海海洋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争取到2020年,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明显并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成为我国中部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引智载体、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容等关键问题,作出科学系统的判断。在微观方面,要完善、保障和落实海洋类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得高校在微观层面上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置微观性事务。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海洋类高校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海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应当有所区别。对研究型海洋类高等院校,应该给予较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其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更多的空间来做出成绩,而对一些应用性、教学型的海洋类院校,则应当加强对它们的调控和引导,使它们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它们盲目地向一些研究型大学看齐,造成培养出的人才既达不到研究型人才的标准,同时又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而导致动手能力差和经验不足,乃至“高不成、低不就”。就海洋类高等院校自身而言,在发展目标、办学类型、服务面向、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办学特色,以及办学层次与规模等方面,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二是要面向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具体地说,在发展目标、办学类型,以及办学层次与规模等方面,由于海洋类高等院校所处的高校圈层有所区别,各高校应当根据所处的圈层对自己定位有一个准确界定,同时,也应当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办学层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定位。在服务面向上,除作为“985计划”的中国海洋大学面向整个中国外,其他海洋类高校应当立足于各自所在省或直辖市,为各省或直辖市的社会经济服务。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海洋类院校应当以自身学科布局为突破口,突出人才培养建设,凸显办学特色。突出特色就是显示差异。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学校明确战略重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做到纲举目张,以点带面。面面俱到是很难有所突破的。笔者认为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是海洋类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突破口。海洋类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与国家重点学科情况汇总见表3和表4。高校的品牌一定意义上就表现在学科和专业结构上,尤其是在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上,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无我有”只是潜在的特色,是办出特色的条件之一;“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才是真正的特色,唯此才能区别具有相同学科专业的不同院校,才能在教育市场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吸引高校生源、形成高校的社会地位。海洋类各高校应当以本校特色专业为突破点,同时以特色专业依托的学科为龙头,突出各校区别于所在地方各类型高校以及全国相类同院校的特色学科布局,培养特色人才,凸显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