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育体制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办学现状
(一)办学规模大,在校生人数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大规模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在我国1731所高等院校中,设有计算机专业的有550所,设有软件专业的有389所,在校生人数超过30万,是在校生最多的专业之一。
(二)学科优势逐渐消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
中国高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历史不到30年(相当多的学校更短)。直到上个世纪末,计算机专业都是绝对意义上的“热门”专业。然而最近10年,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平民化,加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加强和深入,计算机专业的“热度”逐渐消退,计算机类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反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并未与时俱进,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界普遍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专业在学科特点、学科优势等方面已面临着其他领域的巨大挑战[1]。
(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状况
目前,几乎所有的农业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都参考甚至照搬理工科大学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方案比较成熟,实施起来较为顺利,不足是培养的人才没有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可以从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国际上的改革经验
以上分析的问题也并非是我国计算机专业独有的问题,其它国家也都出现过类似问题,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签署“华盛顿协议”,促进国际学历资格互认“华盛顿协议”于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相关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国际化程度较高、最具权威性、体系最为完整的“协议”。它给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化标准,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是一个务实的、可操作性很强的协议。
(二)从工程需求出发,重构计算机教育体系工程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教学体系。以美国为例,2004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做了两件重要的工作:第一,细化计算机学科方向,第一次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分成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方向。摒弃了传统计算机专业“大而全”的体系,体现出“有所为有为不为”、“有所侧重、适当放弃”的原则。第二,分析了计算机类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提出了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统计了各类计算机人才(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应用型)的社会需求比例。各高校及人才培养机构应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使人才培养“金字塔”与社会需求“金字塔”结构吻合,减少就业市场上的人才“滞销”。以上举措可以简单概括为:尊重需求规律,实行分类培养,凸显人才特色,促进人才国际化,这给计算机专业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性质与特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与我们熟悉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有其鲜明的特征:第一,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不是对整个学校。是“合格性”认证,不是评优。第二,认证专家不完全由高校教师组成,而由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共同组成。第三,认证的过程是认证专业先提出申请,再由专家组审阅认证申请,然后通过实地考察、随机走访、召开座谈等形式判断申请认证专业是否合格。合格的标准也有两条:其一,符合认证标准的相关要求;其二,达到认证申请中自己制定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条件等都作了明确的定义,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可衡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专业的口径、布局要符合学校定位,一定要有自身特色。第二,专业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第三,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资源的投入及资源被所有学生使用的状况,而非个别“优等生”的资源使用状况。第四,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参与教学人员应对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有足够的理解。第五,强调要有自我改进机制,要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监控信息与数据通过一个机制持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质量可以持续提高。第六,强调“国际实质等效”。即经国内认证合格的专业在国际上也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这就要求认证的标准和过程必须与国际接轨,通过认证的人才才能被国际人才市场所接受[2]。
四、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专业认证是所有工科专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不得不完成任务。目前全国已有9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通过了认证,反响良好,教育主管部门已准备在未来几年全面推行专业认证。对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专业认证意义更为深远。通过这个契机,我们可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及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的配置和引进。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多数都不是学校的主流专业,资源配置与主流专业有差距,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使学科发展、办学层次上一个台阶,赢得更多关注和赞誉,争取更多资源,为专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专业认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充分领悟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做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
(一)明确专业定位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选择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培养方向中的一种,依此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根据师资、生源状况确定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为工程型,培养能够为信息农业、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明确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其它工作的前提。
(二)注重与农业的结合,调整课程体系办出专业特色,形成行业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后,需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这项工作有两个要点,第一,如何突出特色;第二,如何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特色可以使专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行业面向,而强化能力又是专业认证特别强调的一个方面。对于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是要突出农业及生命科学特色,挖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其融入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去,既突出学科的交叉,又体现学科的升华。这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策略并不矛盾,宽厚全面的知识基础是学科融合的前提。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4个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网络课程群、系统结构课程群、信息农业课程群。前三个课程群为传统课程群,信息农业课程群为新增设课程群,并且细化了四个应用方向,见表1。学生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进行修读,不得不选。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选择余地,同时,具体的应用领域与场景也使得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加明确,专业特色也被具体化了。在新课程群的满意度调查中,表示很满意的占71%,满意的占22%。
(三)搭建分层次、阶梯式实训体系根据专业认证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立体式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层次平台组成。即专业应用平台、专业创新平台、校外实训平台、毕业设计平台。
1.专业应用平台
一般说来,每门专业课程都有配套的实践课程。但长期以来,各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彼此孤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合力。专业应用平台的设计就是要打破这样的格局,强调在同一课程群内的课程在实践内容上有延续性,相关性。以下以软件设计课程群内的一条“线索”为例,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软件工程课程中最终有两个综合性系统的实现,而构建这些系统的“元素”在前导的课程中都出现过。这样做使得课程之间的耦合性更高,知识点衔接更紧,瞻前而又顾后,能够促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这样的“线索”要求相关任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对相互的课程需求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出。
2.专业创新平台
该平台依托各类科研、创新、竞赛项目,是专业应用平台的延续和升华。从实施情况来看比较理想,实施创新平台策略前后学生参与各类创新项目的统计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科研、创新项目中去,这也体现了让更多的学生去使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要求。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难点在于如何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从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在正面引导的前提下还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制度(如各类评奖评优制度,研究生保送制度等);对于教师,则从课时补贴、经费支持、设备保障、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引导教师将本科生带入科研团队。
3.校外实训平台
前文已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以产业界为主,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产学结合的有力保障,客观上拉近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目前,南京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认知性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办学基地。在认知性基地,学生通过短期的参观访问可以了解产业界的生产过程,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性质和方向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校企合作办学基地则是下一步要着力打造的重点,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有工程背景教师数量欠缺的困境,通过这些基地可将企业中新技术、新理念引进来,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无需踏出校门即可接触这些新知识。南京农业大学校外实训平台建设情况如表4。这些平台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校外实训平台建设我们有以下经验:(1)坚持“双赢”。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也是慈善团体,合作中要在坚持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2)对参与教学的企业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培训,保证实训质量。(3)签订有效协议,规范双方行为,杜绝“挂名”基地。
4.毕业设计平台
毕业设计是学生的最后一门“必修课”,是四年所学的集中展示,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但这几年随着学生择业周期变长,很多学生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的质量下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制度:(1)严肃毕业设计纪律,设置严格的时间节点,做好过程控制。(2)细化毕业设计成绩,确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现场答辩、程序演示、论文撰写等各部分分值,同时严格按规定打分。(3)特殊情况灵活处理,对必须要在工作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在单位出具相关证明的情况下准许其离校,但每周需向指导教师提交进度情况说明。(4)设计两次答辩。想获得毕业设计高分的学生只能在第一次答辩中获取,无法通过第一次答辩的学生参加第二次答辩,不通过则不能按期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毕业设计执行方式的同时,设计题目也要适时地更新。长期以来,毕业设计的题目老旧,与产业需求脱节,为此我们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邀请了一些有商业开发背景的企业参与我们的毕业设计环节,主要是提供素材和案例,也让一些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交流、学习,带回新颖的、有意义的设计内容。四大平台的搭建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链。既依托课程,又超越课程,既立足课堂,又走进企业,既培养能力又培养自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训练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获取证书,同时促进就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学活动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检查学生,教学督导人员检查教师。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监控难度越来越大。而有效监控教学质量是专业认证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动化监测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推行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资源,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自由度。但很多网络课程都是服务性的,以提供学习资料为主,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提供对课程教学的监控功能。规定学院所有纳入网络课程建设的课程其网站必须有如下功能模块:作业提交模块、师生交流模块、学生访问日志查询、教师回复日志查询。建立这套机制就是为了强化过程管理,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交作业、提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批阅作业,记录学生提交的时间,进行作业比对(看是否有抄袭),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学管理者可以查看学生及教师登录平台的活动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学动态,倾听师生心声,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
2.定期交流,互通有无目前要求同一课程群内教师要定期召开研讨会(一学期至少两次),讨论课程群内课程的更新、衔接及对学生提问的反馈、回复等问题,要提交会议记录。
3.深入一线,多听多问教学督导人员要多和师生进行交流,要及时落实汇总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做好回访工作,这同样也要有书面记录。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的结合,才能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行为更加规范,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五)抓住机遇,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南京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培养方向为工程型,专业认证中对这个培养定位提出的个性化师资要求是:授课教师应具有必要的工程背景;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比例不少于教师总数的50%。在以往的人才引进中,有工程背景的师资引进难度较大,致使学术型、科研型师资比例偏高,要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财、物资源,积极引援,使师资队伍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都能上一个台阶,这是培养优质工程型人才的根本保障。根据以上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抽象为图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提出使各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需要调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专业认证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死存亡。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农业院校的专业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