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公平指标初析范文

教育公平指标初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公平指标初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公平指标初析

1.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我国当前的现实中,虽然仍有一些权利平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残疾人的教育权等),但总体而言,权利的平等已不是主要问题。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上。因而,对“教育机会均等”状况的测量和比较,是我国教育公平评价的主体内容。

2.“教育机会均等”就理论意义而言,是指不同人群所获得的教育机会与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教育机会的获得不因性别、种族、地区、阶层而不同。但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解释和评价仍受制于不同的公平观。在教育制度的视野中,关于教育机会的获得事实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公平观:(1)保证所有儿童接受最低年限的教育,强调起点的公平。通过实施一视同仁的、免费的和强迫的义务教育,并通过“差别性对待原则”,使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获益。而在此之后出现的不同学业成就和社会表现的差异,认为是人的能力差异所致。这被视为是着重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教育效率的精英主义教育的观点,其目标是使国民均能享受与其能力相当的教育,从事与其能力相当的工作,即所谓的“适才适所”。(2)“教育机会均等”意味着人们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即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重视过程的公平,被视为是一种基于民主主义的更为强调公平(而非效率)的观点。其追求是不论学生的能力、兴趣如何,均应给他们平等的教育机会。它实际指向了努力扩大高中、大学的教育规模。(3)教育制度应能满足个性的充分发展,使每个人能够接受他所希望的教育。其对结果平等的追求,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实质平等论。⑥这三种公平观大致对应了教育公平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结果的平等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发达国家也是尚未实现的教育理想,但发达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在学业成就等结果平等的问题上。在我国大多数已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过程的公平开始凸显,也就是说,主要问题已不是能不能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得到平等的对待;入学机会的获得是否能上移至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由于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角色、功能有所不同,因此,建构指标的出发点也应有所不同。衡量义务教育的指标有更强的政府指导意向,而非义务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则更多地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而呈现。

3.由于我国各地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不均衡发展的现实,当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其中尤以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更为重要。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地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也是教育公平评价的重点。对阶层差异的测量是一个难点。由于目前的教育统计中缺乏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数据,因而对阶层差异尚难进行常规的评测,只能结合人口普查或城乡调查资料进行。衡量教育机会均等有两个主要变量,一是进入某一级教育的机会,即国际通用的入学率指标;二是接受何种质量的教育,即教育质量指标。由于发展中国家生均教育经费与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以及其他教育数据统计的不完善,通常采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代替教育质量指标。⑧

4.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均衡发展”的方针,体现了义务教育以公平为主的价值取向。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发展。⑨地区差距既表现为省际差距,也表现为省内不同地区的差距。由于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已经非常高,缺少比较价值,义务教育均衡主要考察小学教育质量、初中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均衡,后者包括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等若干方面,主要体现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已有研究显示,就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而言,省内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差异,甚至大于省际之间差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10因此,可将生均教育经费在城乡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指标,作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的代表性指标;在微观层面则可以测算在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分布差异。

5.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分流和能力本位的选拔制度。尽管进入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的确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是教育公平状况的一种度量,但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依据“适才适所”的概念,似可淡化这种区分,将高中阶段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衡量。衡量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两个重要指标为高中入学机会和高中教育质量,即高中入学机会在城乡、地区及阶层的分布差异和高中生均经费的地区分布差异。

6.高等教育阶段所应遵循的公平准则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当前,影响这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制度,高中教育的数量、结构和教育质量,高校收费标准、就业状况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集中表现在入学机会是否均等的问题上,因此可采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地区、阶层、性别、民族的差异分布指标。

7.在对不同教育阶段的评价之外,还有一个衡量国家或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的差异程度,这主要是指它在城乡、地区、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