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欧美教育信息化初探范文

欧美教育信息化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欧美教育信息化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欧美教育信息化初探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起与概念分析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堪称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以美国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1969年Internet网的创建为标志。尽管Internet网(前身被称为阿帕网)最初的研制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用以防止核武器的突袭造成军事指挥中心的瘫痪,但这项技术不久便为科研和教育部门所采用。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问世,使计算机在各部门和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成为现实,大大推进了人类迈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率,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为标志的教育信息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的计划,加大了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的反响,许多国家随后也纷纷推出了本国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计划,形成了席卷全球信息化浪潮,欧美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也由此迅速加快。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这一用语,正是伴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公布和实施而日益广泛地被人们传播和使用的。与此同时,一系列标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新景观的概念和用语也在教育领域快速涌现,在英语世界,人们倾向用“e-Learning”(电子化学习)、“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Education”(虚拟教育)等来表示这一新领域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一些专业杂志的改名也反映了人们在用词上的这一取向:美国著名的“教育增进计算协会”(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omputinginEducation)主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国际教育电讯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简称IJET)宣布从2002年开始,正式易名为《电子化学习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nE-Learning,简称IJEL)[1]。(我国也有学者建议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重要杂志《电化教育研究》的英文译名由目前的“Audio-VisualEducation”改为“e-EducationResearch”)。[2]在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使用较少,“教育信息化”这一用语多半为东方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我国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抽象化概括。

与“信息化”一词的相对应的有三种英文表述方式: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无论哪一种,在西方国家都没有被普遍接受,[3]但“教育信息化”所表述的内涵与西方社会现有热门用语的含义大体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一种更注重事物之过程的表述,后者是更注重事物之性质的表述。在“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者的关系上,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描述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教育”则是从信息技术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出发,描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的性质或类别。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的,但教育信息化的概括度更高、包容力更强,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所涉及“教育信息化”概念包括了上述所有英文概念的动词化表述内涵。

二、美国推进教育信息化之进展

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80年代末美国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就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1996年可以说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要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同时,美国教育部也在该年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GettingAmerica''''sStudentsReadyforthe21stCentury:MeetingtheTechnologyLiteracyChallenge),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被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一目标,美国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4]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美国已大体实现了克林顿总统和美国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国家目标,在教育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建设方面硕果累累。据全美教育统计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秋,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已达到98%,每一教室计算机与网络的联通率也从1994年的3%上升到2000年秋的77%,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已升至5:1,达到了“总统科学与技术咨询委员会”所说的“许多专家认可的学校中有效利用计算机的合理水平”。学生数与联网的计算机数之比也从1999年的9:1提高到2000年的7:1。[5]21世纪的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在更高的平台上朝前发展。根据2000年前后美国实现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美国国会授权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网络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在2000年11月正式发表了“学习中因特网之力量:从承诺到实践”(thePoweroftheInternetforLearning:MovingFromPromisetoPractice)报告书,就进一步加强美国社会的网络教育提出了七点建议:(1)联邦和州政府应当把为每一个学习者推广宽带网作为电讯政策的中心目标;(2)各层次的决策者们应当与教育机构和私人机构一起,使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技术获得专业的持续发展;(3)联邦政府应当就信息技术教育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的框架;(4)公立和私立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开发在线学习的高质量的内容和软件;(5)国会、教育部、州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纳税人资金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应扫除阻碍顺利通往在线学习资源、课程和计划的各种障碍;(6)家长、教育团体和私人部门都应当采用各种保护措施确保所有年龄的学习者在参与在线学习的活动中不进行网络的不良使用;(7)联邦政府、州、地方和私营机构应当增加资金投入,开发将上述政策付诸于实践的新模式。[6]

随着美国1996年制定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物质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美国又开始在新的起点上制定新的国家目标。《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e-Learning:PuttingaWorld-ClassEducationattheFingertipsofAllChildren)就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0年发表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又一份重要报告。报告提出了美国五个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1)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接触信息技术。(2)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3)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Technologyand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4)研究和评估应促进下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5)以数字化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7]与1996年的国家信息教育目标相比,2000的目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是对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从课堂、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家庭;二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美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提高学生学业标准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而且要成为变革美国未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工具;四是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像1996年提出的让每一间教室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目标由于已经实现而不复再提。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正以新的姿态和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三、欧洲教育信息化之进展

欧洲各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各不相同,除英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一枝独秀外,总的来说,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早期,各国曾以极大的热情在校园中推广计算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合措施,校园计算机的推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90年代早期,人们曾一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效和前景感到失望,许多国家开始减少这方面的投入,一度造成了欧洲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方面与北美相比相对落后。欧盟国家1996年中学计算机的普及情况是每12人拥有一台电脑;在欧盟国家全部320000所学校中,仅有5%的学校连通了因特网。在德国,政府推进中小学联网的工作1995年才开始,据统计,在当时全国45000所的中小学校中,只有500所学校有条件联网。[8]但在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受美国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不懈努力的感染,欧洲人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热情又被重新唤起,并由此形成了欧洲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热潮。

欧洲不少重要的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就是自90年代中期以后推出的,如“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1996-98)”;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苏格拉底”计划(1995-99);改革职业技能培训的“达芬奇”计划(1995-99);开发多媒体教材的MEDIAⅡ与INFO2000计划(1996-99)。相应地,欧盟各国也纷纷制订了各自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德国教育科技部与电信部发起了一项关于在三年内使10000所学校联网的动议;芬兰教育部于1995年提出一个名为“信息社会中的教育、培训与研究”的国家战略五年计划,规定到2000年时将使全部学校和教育机构联网;意大利教育部于1995年提出一个行动计划,打算2005年前为20%的小学和30%的中学配备多媒体设备与软件;法国政府于1995年确定了一批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课题,建立了一批网上信息资源,将13个学区的学校先行联网。鉴于欧盟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欧盟委员会加强了欧洲科研和教学因特网的建设,并在2001年初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简称CERI)在积极推动欧洲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中心2001年4月举办了一场“信息和通讯技术与教育”的专题论坛,吸引了包括各国教育部长和高级官员在内的200多名代表参加。该论坛的中心议题就是教育亟需重大变革,教育信息化就是这种变革的重要方向,

并在不少问题上,如通过网络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等达成了共识。该中心的秘书处已将这次会议的发言编撰成《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革新与学习质量——进步与不足》一书发表。在欧洲国家中,英国不仅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早,而且现有的发展水平也较高。英国是欧洲最早把计算机用到教育中来的先行者,早在1978年,英国的“教育与科学部”就制定了第一个促进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等微电子技术的计划;1988年,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theEducationReformAct),制定了全英统一的《国家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试图通过规定英国中小学各门课程的同一目标来确保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教育改革法》中明确规定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须开设十门必修课,其中“技术”课程中就包含了信息教育的目标。1996年,英国教育部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而且在各类课程中被列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在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在前列的。英国政府已经制定出计划,要求到2002年所有的学校都要拥有计算机,并在资金投入和教师培训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构学习化社会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0年英国“产业大学”的运作,就是政府借助信息技术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变革措施,它力图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讯技术,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及时而有效地连接起来。产业大学的学习网是由遍布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构成的,各类工作场所、学院、大学、图书馆、住宅区、购物中心、足球俱乐部、休闲中心等都被纳入其中,虽然它所提供的学习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面向产业界的,但不只局限于产业界,实际上它是一个面向所有人,帮助个人和组织认识自己的学习需要并向学习者提供最适当学习资源的新型机构或组织,“产业大学”的运作和发展已使英国的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构建迈入了一个新阶段。[9]欧美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目前还正处于迅猛的发展之中,美国通过新国家信息教育目标的制定正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冲刺;英国网络时代的学习化社会正呼之欲出;欧洲其他各国也不甘落后,纷纷采取措施,正在迎头赶上。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