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明确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现行教育体制不能作出更大调整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通过近几年实施创建自治区一流教育的发展战略,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育的较大差距,因此首先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最大程度上体现为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了教育资源“城市优先”的价值取向。其突出表现是,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则由农民支撑。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造成城乡教育的较大距,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海拉尔城区教育发展与农村牧区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施创一流教育以来,我们将城乡发展进行“一体化”考虑,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布局调整,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三年间撤并学校12所,通过老校拍卖、校产置换、开发配套和专项投入多种渠道,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农村教育成规模、上档次,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对农村牧区中小学的投入。创一流教育以来,中小学基本建设的30多项工程中,乡镇的12所学校就占了15个,总建筑面积24690平方米,装备“七室一厅”45个,总投资达两千多万元,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强化农村中小学软件建设。为了真正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我们出台了《加快农牧区学校建设,建立“联校制”工作方案》,将城区中的人民群众高度认可的15所优质中小学与15所乡镇学校“结对子”,以强带弱,强弱结合,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同时将薄弱校的发展指标纳入对优质校的考评中,进行捆绑式发展。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布局、全面整体推进,使海拉尔区的教育抢得先机,在几年间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广大的农牧民在子女教育上享受到了与城区孩子一样的待遇,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农牧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择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之间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学校办学资源得到均衡配置
时下,广大人民群众都感觉到子女上学难,究竟难在何处呢?从实质上来讲,难在不但要上学,而且要上好学,不但要享受教育,而且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老百姓只有通过子女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学业成绩,才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优质的高中、优质的大学去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成为公众选择学校的价值导向,哪一个地区、哪一所高中、初中学校,升学率高,家长认可的程度就高,那么生源就好;升学率低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低,生源就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优质学校”生满为患,“薄弱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久而久之,“优质学校”由于班额有限,不得不抬高收费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还出现了“条子生”,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就产生了。海拉尔区在创一流教育之前,择校的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矛盾很突出。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择校的现象,促进了校际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实施“三个倾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向薄弱学校倾斜,班子建设向薄弱学校倾斜,教师队伍建设向薄弱学校倾斜。从政策上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使原先所谓的优质校与历史形成的薄弱校在办学条件上大体相当。为了缩小师资的差距,2004年起先后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中层干部近200名到薄弱学校轮岗、挂职、任职等。使薄弱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依法办学,强化学籍管理。义务教育严格遵循“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原则,以户口和房照为依据,进行划片招生,严格限制择校生。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校际教育的和谐发展。
通过促进校际教育的均衡,使区属各校在发展投入与发展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在各自的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上做文章,促进区域教育的多元发展,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有效化解了教育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了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现实中仍不尽如人意,要使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就要在制度上赋予各学科以均等地位
应试教育下,考试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音乐、体育、美术等非升学考试科目,被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人为地弱化或削减掉了。所以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能真正实现或实践的地区比较少。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处理好应试学科与非应试学科的关系。
一是注重非应试学科建设。我们以音、体、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有效加强非应试学科建设。体育课实施“自助餐”式的选项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音乐课实施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美术课实施体验成功式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根据北方高寒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地方舞蹈和传统游戏特色,编写发行《游戏·体育·健康》等乡土教材。二是我们将是否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列为年终考核项目,并组成督查组深入区属所有学校进行不定期督查,严厉惩办用两套课程表来敷衍检查的学校,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三是以活动强化非应试学科发展。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作为促进非应试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海拉尔区是自治区首批课改实验区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2006年成功地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按等第和分数同时录取,分数不再是升学的唯一评价方式。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把在自治区教科所立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策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作为总课题,以区属各校为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拉尔区中考、高考成绩屡创历史新高。
海拉尔区着力抓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再停留在讨论与研究的表层,而是进入了全面实践内涵发展,使素质教育全面铺开,扎实推进,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别、多层次的,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不能厚此薄彼,而是应使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精英,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有技能、肯实践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的和谐。海拉尔区的创一流教育始终坚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教师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一是发展、规范幼儿教育。以国办的海拉尔区幼儿园和民族幼儿园为龙头,以公办带动辐射民办,促进多元发展。海拉尔区学前三年入园率由2002年的26.7%达到2006年的96%,基本普及了学前教育。二是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创一流教育使普通高中由一所增加到四所,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2年的2749人增加为983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2%,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海拉尔区先后将五所职能相类似的学校合并到第一职业学校,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海拉尔区的职业教育在三年间整体性扩大了一倍,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2005年1月,海拉尔第一职业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是教师教育迅速崛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为区教师进修学校投入500多万元,解决了教学楼及现代化教育设备的问题。目前海拉尔区的教师教育机构已经成为覆盖五个旗市的区域性教学资源中心,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2006年海拉尔区教师进修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是全自治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五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家长学校和关工委的横向联系,启动海拉尔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开通“家庭教育网”。
通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投入与调控,海拉尔区的教育在城乡教育、校际教育、学科教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方面得到了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公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办好学校的立足点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找准立足点,形成明确的战略思路和方针。目前,归纳许多学校的办学立足点,大致有三种定位方式:以抓考试成绩为核心立足教学质量方式;以确立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为出发点立足办学特色方式;力争完成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项任务立足竞争优胜方式。立足于教学质量,对于办好一所学校来说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做也容易赢得社会、家长的赞扬。良好的教学质量赢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家长、学生青睐,有利于学校良性循环发展,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将其视为生命线的办学立足点。然而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基本上还停留在以考试成绩、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唯一。
立足于办出学校特色的方式,其基本思路是,确立一个教育理念,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构建学校课程体系,选配合适的师资队伍,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寻找展示学校特色的评估平台。应该说这样一种办学立足点,从理念、战略到结构比较完善,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然而这样一种立足点和发展模式,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无法回避一种理论上的困境,那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特色发展与数以百、千计的学生个体的多方向发展的矛盾。我们常常看到,在学校制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中见不到学生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要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相当的条件。另外,统一的政策要求,单一的资源获得途径,也使这种从教育理想上产生的办学目标,在操作上受到许多限制。
立足于完成好教育行政部门任务的方式,其工作着力点就是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任务。在目前处于教育行政部门强势管理情况下,这样的办学方式可以理解。再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往往从宏观层面上考虑了教育优质资源的结构和发展,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考虑了特色学校的布局和学校特色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立足点,无法调动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形成的教育局长是“大校长”,学校校长是“教导主任”的不合理情况也是有目共睹的。
综上所述,这些办学立足点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办学的立足点应该如何选择呢?
立足于做好教育服务。立足于教育服务,首先可以体现出全面性。教育服务包括很多方面,完善的设施、丰富的课程、优质的课堂教学、特色的学科教学等等。可以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命发展、社会能力发展到智能发展。可以调动学校所有资源,因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务,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有提供好相应服务的责任。这将有利于学校的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其次可以落实教育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以广大学生、家长对教育服务的共同要求作为目标去努力,有利于调动所有学校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资源优势,在某些方面的服务,能达到不同寻常的能力和水平。这种特色既有主观自觉的努力,又是建立在学校已有的客观基础上,同时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立足教育服务,当然有明确的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来自于社会、家庭、教育举办者多种层面,它会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方式来推动。要改变现行的片面地用考试成绩、分数来评定学校办学质量的方式。看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要看它是否尽了自己的力量,提供了尽可能好的教育服务。它的服务是否全面、覆盖面怎样;在相同情况下,它提供的某项服务是否做得更好,更有效益;相同的条件下是否开创新的服务,服务有创新。这样的评估使各类学校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发展的天地,进而推动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
教育如何增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它强调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来源充足但劳动力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度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障碍的同时,人力资本的高度匮乏,则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有关学者的研究证实,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中国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比例是12誜1,韩国是8:1,美国是3誜1。美国哈佛大学罗伯特·巴罗等人运用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新思想等四要素理论的方法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妨碍穷国赶上富国的是人力资本的缺乏,而不是缺少有形资本。中国这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失衡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这将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一是合理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偏低,而且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据有关国际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初等教育的投资效率和公平优于中等教育,而中等教育的投资效率和公平优于高等教育,而且初等教育更是公共教育投资的优先项目。但目前我国的实际是相反的,用于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的投资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投入,能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教育,不仅能够缓解教育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实现经济与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而且能够启动教育消费,增加国内总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多渠道投资教育将扩大教育供给、教育规模,从而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挖掘社会上一切办学潜力。近年来,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快发展,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目前的民办教育已得到政府认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更加积极的鼓励措施,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要专门立法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各种针对性强的短期职业教育。美国曾经在经济和全民教育并不发达的时期,找到了全面举办赠地学院、培养国家建设实用人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建设具有教学示范作用的实验和实习基地,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向当地社区广为传播各种实用知识,通过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文化课程补习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活动,使教育与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能及时适应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这种形式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