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改革范文

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目标终身体育体育课程整体改革

论文摘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实验。结果表明,本项实验内容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培养了运动兴趣与习惯,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全面发展了身体素质。

1,前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人类跨人21世纪之际,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教育作为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兴祖国、提高国力的基础。并对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素质进行各种描述和探讨,以迎接新的世纪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改革实验”旨在探索一条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成功之路,为“燕山大学人才模式”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

2.实验方法

2.1分析高校公共体育现状,确立高校体育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基本上是“普修加专项”的上课模式(一年级普修、二年级专项)。普修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中学体育所带来的较差基础;专项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一项终身体育项目,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此模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或者说收效甚微。原因有三:其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受到严重的干扰,学生的体育基础差得令人担忧。其二,大学的普修课大多安排田径(跑、跳、投),体操(单、双杠、技巧、跳马),球类(篮、排、足),武术等多项基础课程,仅凭一学年7O学时的课堂教学,难免有些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结果造成学生走马观花,什么也没学会,基础仍然没有打牢。其三,一年的专项课程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以及竞赛、裁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结果,正如有的同行所讲的那样,我们的学校体育,虽然从小学到大学经过长达l6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到大学毕业时.没有几个人能掌握某项运动的知识与技能和健身的理论与保健的方法,又怎么能谈得上体育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怎么谈得上建立运动兴趣与习惯?怎么谈得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呢?

近几年来,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重要的一点是高校体育如何向生活靠拢,同社会接轨;如何为人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体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是确立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和前提,是“教育产品质量规格之设计”。高校体育的目标,应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而单纯地谈人的发展,只有把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校学生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未来合格的栋梁之才。因此,高校体育的目标应包括: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与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育重智轻德轻体的弊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第二,教会学生一至两项运动技术能力,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第三,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所学专项基本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特长,具有对集体或社会进行体育辅导的能力,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级体育活动。

2.2实验对象

在我校机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99级本科生中进行实验,其它各院、系作为对照。实验班男生468人,女生256人

2.3实验方案

2.3.1设置2+l的课程模式

一、二年级开设专项课根据我校目前的体育设施,开设篮、排、足、乒乓球、武术、散打、健美操、手球、力量健美几个项目的课程。学生可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学生可另选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各专项课教材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占21.5%,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实践部分占70%,包括专项基本技术、战术、身体素质;考试和机动占8.5%,包括每学年的理论,专项技术,身体素质考试。

2.3.2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在课外活动开设各个项目的俱乐部,要求学生每周不少于参加两次俱乐部活动,把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俱乐部的选择最好是所学专项。各俱乐部安排教师进行辅导和考勤,俱乐部活动情况与体育课成绩挂钩。

2.3.3带领学生组织和裁判课外群体竞赛活动

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校内群体竞赛活动,让各专项骨干学生参加组织和裁判工作。

3.实验结果分析

3.1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改革前的教学,理论课比重一般为10%左右,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学生的体育知识贫乏。本次实验,我们注重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比重达20%t2~t-,较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体育的概念、价值和功能;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身体保健的理论、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所选专项基本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田径裁判法等。两个学年的理论考试,我们采取闭卷考核,题量120分钟,有93.9%的同学达到及格,其中76.4%的同学达80分以上。

3.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

高校体育要同社会接轨,向生活靠拢,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像过去那样的体育授课方式,由于开设项目多,教学课时少,学生难以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也就谈不上兴趣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本次实验,我们要求各个专项从基础抓起,进行系统的教学。随着学生专项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不爱好转为爱好,逐渐建立起兴趣和习惯。通过问卷调查,具有对所学专项有较高兴趣的学生达90.2%,建立运动习惯的学生(每周能自觉从事运动2次以上)达86.4%,较之对照班分别高32和25个百分点。

3.3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技能

经过两学年的实验,我们对各个专项测试了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并与对照班进行对比

篮球:一分钟四点定位投篮(在端线中点,以5.8米为半径划弧取四点)男生平均投中4.8个,女生3.3个。综合运球(自端线起运,前半场在三分线弧顶与边结连接中点处运球后转身,中圈变向,行进问上篮,中篮后以同样的方法返回)男生平均成绩为19.6秒,女生25.3秒。成绩分别高于对照班一倍。

排球:个人自传,自垫球(一次性单一技术,球高1米以上)男生平均62个,女生64个。二人对传、垫球(二人相距5__6米)男生平均传垫35.8个来回,女生33.2个。成绩分别高于对照班近一倍

足球:个人颠球,男生平均18.2个,女生19个。运球绕竿射门(18米放置10竿)男生平均成绩13.6秒,女生17.2秒成绩分别高于对照班近一倍。

篮、排、足球专项,学生不仅掌握了较好的技术.并具备了一定的攻防能力、战术意识和进行一般性比赛及裁判的能力武术:学会六个徒手和器械套路(对照班三套)并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攻防技能健美操:学会4组成套动作和4种规定动作(对照班各2套),并在体态、姿态、舞姿诸方面具有较好的水平。乒乓球、力量健美、散打项目因开课时间短,暂没进行详细的统计。

3.4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各专项班结合专项特点,身体素质堂堂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中的“五项达标”为例,即立定跳远、铅球、引体向上、1000米跑(男)或800米跑(女)、4×10米往返跑。(见表2)。

的加工成份,称为”中央加工器”,它专门控制和调节非自动化的加工过程。中央加工器像个波段开关,能够使大脑意识从指向信息加工的内容转换到指向信息加工的过程,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这种转化无疑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操作,并对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使问题解决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于是有利于从头脑中提取出与问题有关的新知识,并理解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元认知不仅使得问题解决更加成功,使认知过程更加顺利,而且使迁移效果也更好。

在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中,教师需要用的办法便是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解题步骤的理由或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提出一些关于问题解决过程的问题,并自己加以回答。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以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元认知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从而使认知过程更加顺利有效。此外通过教师的提问(如问学生正在干什么以及所做的每一步的价值等问题),也可以引发元认知加工过程。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使认知过程更快速有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的问题,通常是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不愿动脑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事实上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将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来教,是当前的教学所不能回避的,因此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总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者。新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认知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认知的相互影响,重视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应把握认知教学观的理论精髓并将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和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