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创新创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展。高校教育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能够多角度发挥教育价值,突出创新创业的教育本质,将其有效融入至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本文全面论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而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构建路径,推动其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校教育理念,是漫长的实践过程,其不等同于对教育方法的更新或改革,也不属于变换教育内容,而是重新定位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入化[1]。各大高校积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客观分析并寻求有效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的实质是造就高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需要各大高校能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与教学方案,注重对师资队伍的任用和培训,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将生产实践或第二课堂列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以创新理念基础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创业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心理品质,使其具备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本领。二者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同质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实际内容相辅相成,创业的实践基础是创新,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保证创新教育成果。创新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创业,创新教育的扎实度能够决定创业成败,二者相互促进与制约,具有辩证统一性。二者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但不说明可以合二为一,创新精神仅是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创业实践才是决定创业成功的主要依据,二者内容同质。

(二)目标一致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的一大要求,而实践能力则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的效率。实践结合于知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我国的发展实力。总之,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一致。

(三)功能相同创新教育的产生基础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其是重新定位高校的教育功能,突出高校教育的创造性功能。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需要统一人格发展的个性化与和谐性。简言之,即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团队精神,使其能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发展情商,塑造高情商与高智商的理想化人格。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注重经济效益,但其成功的关键依据取决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团队意识。因此,二者的功能基本相同。

二、教育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数量较少我国各大高校虽已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但处在初期阶段,在摸索中总结教育方法,未成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因此,教育工作的协调和规划较为混乱。组织机构的缺失或协调职能的不完善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落实人才培养体系时无法高效配合,降低工作效率。

(二)缺乏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确保管理效率的主要保障,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较高,但缺乏有效且可行的管理制度,使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人员难以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序组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相对混乱。这是高校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主要原因,且会降低培养效率。

(三)教师素质偏低高校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教学水平、学术成果和师生关系等,未将人才培养能力纳入素质考核范畴。加之,创新创业是新兴教育事业,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在面对创新创业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辅导,且不能预见性的提出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使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表现出无助感,增加创业失败风险。

(四)缺少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是实践性工作,平台体系是连接不同团队的重要纽带,实践平台体系的作用是实现资源共享、及时交流信息和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团队间协调和整合能够增加其实践经验,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2]。但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中,并未建立平台体系,未营造出有序的发展环境,降低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难以成功创业。

(五)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抗拒枯燥的创新创业知识。此外,高校并未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规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融入教育体系。

三、教育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设立教育组织机构高校可邀请专家入校开展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和校领导参加,学习人才培养知识,设置专职干部,负责创新创业实践协调工作。同时设立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此外,应组合教务处、校友会、科技处和人事处等校内机构,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发展。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专职干部应定期去他校考察,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并结合本校实际提出发展建议。校领导应不定期考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创业问题和实际需求,针对性制定规章制度,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职责,引导教师和相关教职人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三)提高师资水平高校可通过互联网设置教师培训课程,使教师自主学习人才培养方法,并定期考核其能力[3]。设立网络技术课程,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实践,丰富其创业经验。校方应鼓励教师团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四)建立实践平台体系首先,需建立孵化平台,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将建设链条式体系作为发展目标,使孵化体系完全覆盖校园。其次,应扩宽融资渠道,校方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渠道,也可鼓励中小型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融资支持,进而为其输送人才。最后,应完善高校的创业服务职能,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五)完善培训体系首先应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单一模块,组织教师学习模块内教育内容,采用8课时方式,明确学生的实践必修课程,定期考核教师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能力,公布考核成绩,行奖惩机制。设置3门以上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教育内容。其次应开展启蒙教育。学生入校后则应邀请企业家或专家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讲授行业发展趋势,并组织教师参加,组织教师与学生参观校内或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再次,应开设创新创业培训班,由教师统一学习,掌握创业基本思路和常见问题。而后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理清思路,指导其撰写计划书,并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实训。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者,其创业热情高涨,精力旺盛。但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并未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度较低[4]。同时,该时期的高校学生并未真正步入社会,团队沟通能力较差,管理经验缺乏,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且未完全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常导致多种问题,使创业失败。为此,高校应客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提高师资与制度水平,构建实践平台体系,设立组织机构,并完善培训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楠.融媒体时代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19-20.

[2]曹文琪,杨青青,李霞.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创新教育研究,2018,6(2):125-130.

[3]林楠.融媒体时代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19-20.

[4]曹文琪,杨青青,李霞.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创新教育研究,2018,6(2):125-130.

作者:尉民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