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教体系构建下看职业教育本科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现状及窘境和职业教育本科在职教体系中地位作用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为主、以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辅的协调统筹推进机制,坚持“六个不变,六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创新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升格发展,有效破解职教体系建设中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体系构建
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旨在重振人才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均衡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当前,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厘清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路线,加快推进本科职业教育建设与改革是需求所迫、大势所趋。
一、我国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现状及窘境
(一)发展的现状早在2003年,青岛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已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本科,是山东省首批7所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单位之一。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于2005年分别与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4年制高职本科层次教育试点。到2015年之前,各省市均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为名进行探索,主要形式是本科院校独立举办及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大学联合开办4年制高职本科教育。[2]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推动,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浙江、广西、湖北、河南、江西、河北、吉林、甘肃、辽宁、重庆、四川、湖南、上海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4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转型试点。[3]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被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目前,职业教育本科的办学基本是以正在转型试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极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本为辅助、以普通本科院校独立举办及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大学联合开办4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形式为补充的共生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的内生动力不足当前正在进行转型试点的本科院校大多是迫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制性推动。以东北某省2018年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招生计划分配方案为例,开展“3+2”专升本形式招生的高校共有26所,正在实施转型试点学校只占了34.61%。开展“3+4”中职升本形式招生的高校共有23所,而正在进行转型试点学校也只占了39.13%。数据表明,职教体系建设到今天,职业教育本科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
2.高职专科院校独立升格存在着政策性障碍关于“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规定,已从2004年的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直到201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文件一直在执行之中,并且还在延续,造成高职院校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只能“借船出海”,即与本科大学联合办学。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清晰尽管目前学界已将本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但无论是本科转轨模式还是联合培养模式,学历和学位证书还都是由普通本科院校颁发,其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没有任何差异。在这种普教与职教界线划分还不很清晰的状态下极易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性偏差。
4.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第一,目前尚没有适合应用技术本科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体系。如果还用评估普通本科院校的评价标准来对应用型本科进行评价,会极大影响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积极性。当前,应尽快制定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充分发挥评估评价标准的重要导向作用,从而使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第二,转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处于“转型”而没有“入轨”的状态。处于转型试点的高校目前仍都归为各省的高等教育处管理,而不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做出了明确规划,即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应用技术本科和高等职业专科[4],因此,开展转型试点的本科院校必须按“类型”归并到职业院校管理体系中,而不是按“层次”还放在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体系,否则,就不是教育体系框架要求的双轨并行,却成了并轨而行。目前,根据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还有不到3年的时间[1],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力度与推进速度必须进一步加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急需突破。加快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不断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已被国家提到重要的日程。[5]
二、职业教育本科在职教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
如果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构成元素,那么,目前就这个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是断裂、断头的,因为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都是作为普通教育存在于普通教育体系之中的。无论是以“3+2”形式的专升本式高职本科,还是以“3+4”形式的中职升本式高职本科,均是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培养的。这些所谓的“高职本科”或目前所谓的“应用本科”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科。
(一)应用型本科与职业教育本科的区别笔者认为至少目前我国现有的应用型本科与职教体系中理想的职业教育本科还存在较大区别。一是教育背景不同。应用型本科是以学科为背景,进行的是专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本科应当是以职业为背景,进行的是职业教育。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人才类型;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指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的职业特征却极不明显。三是培养方式和课程结构不同。职业教育本科应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培养方式,企业体验实习、企业顶岗实训、就业实习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主干课程教育与职业证书培养相融通。
(二)职教体系与职普立交桥的关系在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问题上,目前,主要是要尽快解决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问题,也就是建立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解决职教体系不完整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本科是完善职教体系的重要环节,而职普立交桥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是解决部分学生跨体系学习的问题,是另外一个概念。
三、职业教育本科的实现途径
建设职业教育本科,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本科转轨与专科升格相统筹,多形式、多途径协同推进实施。
(一)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职业教育本科在我国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应当是主体,既是去库存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1.优势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有诸多优势。一是办学综合实力强;二是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大多从专科升格而来,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基因。
2.问题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如果始终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转轨终将失败。重学轻术思想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还将长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6]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本科的描述使用的是“应用技术本科”一词,而没有使用与普通教育体系中“普通本科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详见图1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4]),不知是否在有意规避“职业教育”之词。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而来的应用技术本科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距社会行业的要求是有距离的。最近,国家在职业教育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能得到即将转轨本科的认同吗?二是教育背景的转换。如果仍然坚持以学科为背景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产业,而学科要求与产业需求是有较大差距的。三是培养方式的转轨。如果仍然坚持学院培养为主,则培养不出职业特色的人才。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目前的普通教育在校企合作上多局限于应用技术的研发,在培养人才上认同度较低。四是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转移。一定要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作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如果仍然将毕业生去向定位为“高大上”,终将导致转轨的失败。[7]我国一直在强调高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还不敢说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但至少高职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代,这些都是摆在转轨本科院校面前的难题。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难,只要国家投资到位就可以解决了。但是观念的转变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一般来说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与当前对本科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改革试点从1997年开始,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们做得怎么样了?所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的阻力绝不小于当年的专科转轨,甚至难度会更大。
(二)部分高职院校升格办职业教育本科目前,在本科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职业教育还是个“断头”教育,这样不完整的职教体系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8]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强力引领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在随着产业生产水平的升级而不断升级。所以,部分优质高职专科院校升格办本科职业教育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办职业教育本科的一种有益补充。[9]优质高职院校升格可以分步实施,首先要以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群)为主体进行升格,而不是打包式学校整体升本,在一定时期内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共存,学校是以高职本科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稳妥的形式,就是开展专业升本,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本科人才的需求,选择办学实力雄厚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群)进行专业升本试点,但前提是我国现行的职教法必须尽早修改,否则试点工作将无法可依。
1.优势第一,20余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实一体化等为代表的系列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高职教育发展经验,比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队伍、技能大赛等。第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校企融通、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由企业体验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构成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多年来以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建设及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建设等多种形式投入了大量职教专项资金,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第四,打造了一批职教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比如,2006年、2010年分别启动的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全国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诸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等。第五,优质高职院校升格可以有效补充目前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同时还可以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给本科转型院校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例如,2005年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4年制本科高职试点,在双方联合研究制定的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六个不变,六个提高”的思路。一是学校性质不变,办学层次提高。对于本科转轨来说,承认职教性质难度很大,而高职院校则是顺势而上。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变,质量标准提高。三是办学方式不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提高。尽管应用性本科也在强调校企合作,但办学方式的转变也会是个缓慢的过程。四是培养模式不变,职业要求提高。高职升格后仍坚持校企合作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以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提出的职业要求。五是培养内容不变,理论要求提高。现有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升格后由于培养目标的提高,理论教学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六是就业去向不变,岗位层次提高。职业教育本科理应坚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不变,这是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的试金石,也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度量衡。如果这一条发生变化的话,就可能失去职业教育本科的意义。高职升格办职业教育本科的院校,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对职业教育理解认识及发展策略上都会更具优势。
2.问题一是应用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教师还不够多。三是教育部对高职“升本”一直持否定态度。这既是基于国家教育战略布局角度的考虑,同时也有对职业院校升本后再折回到传统本科老路上去的顾虑。高职院校升本必须要制定国家标准,并且从严执行。在总体上把握“数量适度、质量优先、产业需要、标准从严”的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便可有效杜绝一哄而上、良莠不齐现象。[10]总之,职业教育本科的建设应以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依据,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轨为主体,以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辅助,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制定《应用技术大学设置标准》,有计划地为综合办学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打开一条体系内的上升通道,给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政策环境。在现有本科转轨动力缺乏的状态下,部分高职院校升格可能起到“狼来了”的作用,必将对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A].
[2]汪亚明,王珏.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3]钟昆明,王光明,李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化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7(21):60-64.
[4]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A].
[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
[6]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4-18.
[7]龙惜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8]顾坤华.“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3-12-10(05).
[9]练玉春.打通“断头路”,职教本科需理性选择[N].光明日报,2016-06-21(15).
[10]李梦卿.建设高职本科,谁是可依靠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3-12-10(05).
作者:宋连喜 綦颖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