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哲学来源于音乐哲学,哲学是人们在经过不断的反复论证与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被人们所能够接受的理论认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雷默依据当时的音乐教育情况,提出了“审美哲学”这一理论。几十年后,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完全驳斥了雷默的观点,提出了“实践论”的哲学观。自此,这两种哲学观思想开始飞速传入我国。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文化情况复杂,这两种哲学观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呢?笔者才学疏浅,根据自己理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何谓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
审美哲学注重“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的功能,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秉赋。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实践哲学否认了以音乐或艺术本体为核心,而是“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在了解了这两种哲学的中心思想之后,笔者认为哲学观念的产生基于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现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应当博采众长,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元化方式实践,最终得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音乐欣赏与音乐聆听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音乐学习者,可以说都是从欣赏乐曲开始,对音乐引发了学习兴趣之后,才可能会继续专门从事音乐研究,或者进行业余的音乐学习,当然也会产生一大批音乐爱好者。由于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以聆听为主。音乐艺术不同于绘画与建筑,在听到一首好的乐曲时,我们可以体会出作曲家内心当中极其丰富的情感,并可以与其产生强烈共鸣,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与作曲家直接交流,并且不同的人在听一首乐曲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解过西方音乐历史的人都知道,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其风格还影响了后世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他的音乐具有朴素的田园风,在欣赏他的双钢琴协奏曲时,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在欣赏时会与作曲家写作这首作品时的背景相联系,而练习过这部作品的人在欣赏时,可能更多的考虑到其中的触键、弹奏时的音色、及其曲式,和声等,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风格的人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可能只关心好听不好听而不考虑其他因素。而一旦他觉得作品可以与自己产生共鸣并且想要了解与这首作品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如作曲家背景,当时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等,他的感受肯定与之前大有不同,也许会对作品产生出更加理性的认识,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如果不了解除音乐本体之外其他因素时欣赏音乐是不理性的,而是在你了解到关于此部作品的其他因素时有助于你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含义。而且,对一部作品的认知不可能只停留在一种层面上,是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逐渐改变而改变的,在笔者没有接触过世界民族音乐以前,以为只有本国或者欧洲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随着知识层面的慢慢扩大,欣赏的范围也越来大,了解到世界上几千种民族的音乐每一种都是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不可能把每种音乐都搞得非常透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些只需要欣赏就够了。音乐聆听可以让爱好音乐的大多数人可以感受到乐音的和谐与美妙。比如一个两到三岁的幼儿,由于身心理智各方面的不成熟,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听到一首好听的童谣就可以使他们身心愉快,在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他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但由于身体能力还未到达到实践的标准,所以并不能去深度了解作品;还有一些身心或身体上患有疾病的特殊人群,他们可能就是通过音乐聆听的方式进行治疗或者排遣情绪,没有办法对音乐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在他们眼中,聆听音乐就是一种使身心获得美好体验的方式,于是音乐治疗这门学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这些都是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之内,但完全是以审美作为主要方式。
三、“音乐实践”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埃利奥特在其实践哲学中指出:“音乐,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则是为不同听众制作的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形色色的人类实践。”“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多!)音乐实践或音乐类型,每一种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即(业余的或专业的)音乐创作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不久前由中国西部交响乐团在乌鲁木齐上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这部作品的人正是一位音乐实践者,他把已逝去的著名音乐家最经典的作品用实践来带给听众,台上的演奏员们也是一个又一个的音乐制作者与实践者,他们与指挥配合,把原本只是固化的音符用演奏的方式带给听众让听众欣赏,犹如上一部分所说,他们同样也是本部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箫友梅在最初建立上海国立音专时,就已经把国外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引入了我国的音乐课堂,如:和声、复调、曲式等,而那个时期诞生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贺绿汀、黄自、箫友梅、曾志忞等,他们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与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箫友梅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合唱作品《旗正飘飘》、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音乐实践都需要音乐聆听与音乐欣赏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从另一角度体会出作品的美感。
四、音乐学习要“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区,各个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笔者现在所处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地区,在这里有十几种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也有许多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乐器和音乐种类,乐器有手鼓、弹拨尔、独它尔、艾捷克、热瓦普、马头琴等等;音乐种类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赛乃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等,这些歌舞艺术又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共同特点大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根据乐谱进行传承。在很多的民间艺人家里,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艺人都是自己耳濡目染跟家人学习的,并未通过专业的音乐艺术院校进行音乐教育,但他们毫不逊色在音乐艺术院校专门学习的学生。民间艺人在演唱或演奏时并为考虑音程、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但仍旧能感受通过演唱或演奏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审美是大于音乐实践的。但如果从不了解此种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要想深入了解这些歌舞艺术,就要了解他们的语言,学会一两种乐器,会唱某一些乐段,因为“会听”与“会唱”或“会弹”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比如手鼓,听起来节奏复杂多变,但如果想要对此乐器进行更深的了解,还需要自己进行尝试学习。所以,欣赏与实践仍需要相互结合。在笔者自身的学习过程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声与曲式分析课是每个音乐类学生所必需要修的课程,但是首先我们要明确,和声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但学生往往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会机械的为了做题而做题,脱离了这门课想要表达的最终意义,这样就过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音乐审美的重要作用。音乐学习的目的乃是激发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但是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刻意对音乐形式进行模仿,不但会阻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还影响学生学习音乐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五、结语
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在中国,我们虽然引入了这两种哲学思维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上不但需要以此为基础,还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特别是在面对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这样才能更好的兼顾我国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现状。
作者:王亚娇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