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资环专业的办学困难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由原来的“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和“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经过调整后新设立的理科专业。在2011年4月教育部关于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征求意见稿中,此专业属地理科学类,但注明可授理学,也可授管理学学位[1]。但目前所有高校还是按理科专业来办学。该专业具有两大学科特点。(1)综合性和边缘性:该专业把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综合系统,从整体出发,以系统原理为指导,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为一个多学科横向发展的研究领域。从其学科背景而言,它是在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农学、林学、建筑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背景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资源环境类课程、城乡规划类课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类课程。(2)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理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统一,掌握基本的资源、环境和规划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规划能力、绘图能力、设计能力,还需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0多所高校开展了资环专业的高等教育,涉及综合性以及财经、师范、农业、林业、矿业等各类大学[2]。其中,全国约有10所财经院校开设资环专业。作为财经院校,要办好资环这类理工专业,就得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地域等实际,做好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克服同质化现象,办出特色和水平。本文从财经院校所处地域和资环专业学科背景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综合比较分析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及其与别的类型院校同类专业建设方面的异同,以期为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10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2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所处于中部地区,5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2002年批准、2003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4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6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人,浙江财院在35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90人,贵州财大2011年为108人,其他5所院校在40~60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6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人之间,其他3院校基本都在50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3]。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从全国10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6)。
(二)进行分类指导,优化课程体系鉴于资环类理工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财经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给出分类指导意见,不能笼统地把资环这类理工专业和经、管、文、法等专业简单地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财经院校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经、管、文、法等专业和理工专业应有不同的框架体系和要求。借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的做法,理工类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可比经、管、文、法类专业适当多点,同时实践环节比重适当增大;在公共基础课不变的前提下,应减少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学科基础课,以增大各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便于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留出适当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整体的培养特色,也兼顾了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定位“因需设课”,防止“因人设课”,当然这需要对师资队伍和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按课程群进行优化是适宜的选择[5],并做好课程群与现有培养方案框架的衔接工作;适当安排1~2门的双语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等。
(三)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校外交流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无疑要重视实践教学。考虑建设实验室的成本大以及理工专业在财经院校的非主流地位,资环专业实践环节在对现有实验室资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如在规划院、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工矿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学校适当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学生通过实习以增强实践能力的问题;在继续加强现有的实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要补充环境经济核算的实验课程;在实习构成体系上,从大一到大四应分别依次设置以下实习环节:认识实习、资源环境调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科研课题、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开门办学,不能固步自封,加强与相关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参加学科和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在本区域开办此专业的院校和同类财经院校的交流和联系,互通有无、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