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范文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要:教育学课程是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具有奠基性质的公共必修课,本文通过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从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策略: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发展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促进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策略

教育学课程是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具有奠基性质的公共必修课,其任务在于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由于地方师范院校课程资源不完备、生源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不良。因此,结合师范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的需要,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发展师范生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为了解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的现状,本研究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对A校10个院系400名师范生、16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进行了调查。

(一)课程设置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本文主要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课时安排两个方面进行调查。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表明,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任课教师对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其实施质量。对“你怎么理解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多选)”的调查中,有25%的教师侧重于“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此观点存在把公共教育学与学科教学法混为一谈的倾向。43.8%的教师认为是“使学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每个知识点必配备相应习题、偏重于传授国考应试经验的现象不在少数。62.5%的教师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提高教学及教研能力”。显然,任课教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课程功能的发挥、实施效果的好坏。2.课时安排不合理根据调查,A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开设在大二年级,平均每周3学时,学期共48学时。首先,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任务繁重,但课时偏少,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仅能完成对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没有多余的时间补充和拓展知识;其次,其与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见习实习等相关课程之间缺乏科学的分工与协作,出现部分内容重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等现状。

(二)教师素质方面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现实原因,A校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虽师资结构合理,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专业知识匮乏首先,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他们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科、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在教学中无法联系学生本身的学科专业特点,68.6%的学生认为“教育学教师讲课内容与自身专业联系较少”。其次,教师缺乏对教育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导致其对教育理论的讲解不深入,“照本宣科”现象严重。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研究教学对象、钻研教材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以及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近一半的教师缺乏自主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只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科研任务”“一学期基本只有一次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调研活动”“参加短期培训和中长期进修的机会很少”,这些都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教改活动的开展造成不良的影响。3.教师实践经验太少A校有专职教师660名,但从基层引进的优秀教师仅20余名,其中担任公共教育学教学任务的有基层教学经验的教师只有3名,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欠缺基层工作经验和积累基层先进工作经验的机会。在教学中其无法对教育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空谈”的印象。4.教师丧失专业自我由于公共教育学屡遭冷遇,这对任课教师的执教热情造成了消极的影响,81.3%的教师表示教学热情取决于“学生素养”(本文中界定为“对学习教育学课程的经验储备和准备程度”)的高低,其中,中文、外语专业的学生素养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素养普遍“令人堪忧”。大部分教育学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精力投入,“一份教案用8年、一个案例用到底”的消极应付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虽然意识到当前公共教育学的困境,但畏难心理作祟,导致其投身教改的热情不高。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由于A校属于地方性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不高,除了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较少,其他专业大多属于大班(班级人数介于60-120人之间)教学,加之学期总课时量偏少,在教学方法上,85%的教师只有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虽然随着该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占一定比例,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按教材内容逻辑体系展开,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讲授重点,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所以,以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等为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较少,课堂教学缺乏师生有效互动,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因此,从现代教学观、学生观的角度来看,教师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发展潜能,忽视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交互作用。

(四)教学评价改革不到位A校一贯实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20%,半期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但由于考核力度不强,学校对过程性评价“只看其形、不查其实”,导致多数教师出现布置作业质量不高、半期考试考察不严的现象,更有老师在期末总评成绩上对学生“手下留情”,即随意改动平时、半期成绩以提高学期总评成绩,不利于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近年来,A校加大了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的改革力度,实施过程性考核制度,将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加入评价标准,提高了平时成绩占比、降低了半期成绩占比,严格把关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要求教师不仅要提供各项成绩,还需提供客观真实的支撑材料。但由于该制度实施时间较短,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如作业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其标准答案均来自教材或网络,学生上交的作业雷同度高达95%以上;试卷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题目不多,试题库建设照搬教师资格国考真题的比重较大等。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应改革这种考核方式,适当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增加实践操作内容的考核。

二、改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一度造成教学过程“重应试、轻素质”的局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该课程目标进行明确定位,把“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一课程性质抓牢。其次,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性质,其受重视程度不高,课时数量太小,课程结构体系的形成、内容的丰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等没有得到保证,使得其教学质量降低。笔者建议将其教学实数增加到每周至少4课时,每学期至少64课时,以保证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实施。

(二)发展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教师素质是教育之本,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质量。首先,就教师自身而言,应通过自学和反思、同行互助、专家引领等途径多学习、勤钻研,精进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拓宽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所授班级学生所处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性质,在教学中更好的将教育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其次,就学校而言,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与扶持的力度,多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外出调研、培训、进修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建立各种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的力度,严格考核制度,对其教学、科研情况定期检查,以促进其稳步成长。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基于A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使用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优化课程实施。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将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紧密结合。由于A校公共教育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本校教育学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结构、结合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的趋势共同编著的,其囊括了教育与教育学概述、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与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内容,虽提高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仍摆脱不了理论性过强的实质。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在适合的章节设计一到两个案例教学主题,也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实际需要自行设计调整案例在教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当然,尽量围绕教学目标编写和选用一些真实的、生动的案例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参与度。其次,优化学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实现间接知识向直接经验的转换。

(四)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由于A校近两年刚开展教学评价改革,虽比过去的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但在综合性、多元性上仍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学校规定的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半期考试、期末考试以外,应辅以口试、读书笔记、分组讨论、成果汇报、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思考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育论文的写作,以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水平,综合、多元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在闭卷考试中,尽量减少客观题所占比例,增加材料分析、案例分析、论述等主观试题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过程性考核应该落在实处,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的评价,以保证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连莲.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35-138.

[2]梁雪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当代继续教育,2013(6):89.

[3]周翠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140.

[4]丁晶,王中妍.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61-162.

[5]李尽晖.提升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实效性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65-166.

作者:杨晶晶 田宇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