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与转换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的初衷,分析了认定与转换过程中的壁垒,结合学校实践阐述我们是如何开展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工作。
关键词:学分互认与转换;人才成长立交桥;成果名录;评定标准
2018年10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要求省内各高校总结“本校学分互认及转换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反映该项工作的改革进展、成效、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考虑和建议。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荐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可见教育部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工作的初衷是,为了让各类教育资源都能沟通衔接上,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鼓励各界通过努力建设认证机构,畅通学分论证渠道,让学习者在国民教育体系、甚至社会培训体系里学习取得的成果能到承认,并以学分等形式记录,存储于个人的学分档案中,保障学习有效性,避免等质课程的重复学习,达到全民学习、终身终生学习目的和效果。文件4个基本原则包括:(1)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2)以高等学校为主体。(3)坚持实质等效。(4)坚持规范有序。(1)、(2)原则顾及了学习者、学分接纳主体双方的利益,既强调保障学习者成果,又要让认定主体有自我裁量权。在学分认定与互认的实操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者与高等学校(学分接纳者)之间的关系。从(3)、(4)原则中可以看到国家教育部目前尚未公布认定成果的标准和依据,是否有统一标准、认证机构、认证主体的能力范围尚待各主体实践反馈。
1学校先行先试实践进展与成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年开始进行了学分认定与转换的相关实践,通过实施“先行动、先实验”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主要进行3项实践。
1.1制定公开透明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文件
个性化学分认定方便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学生课外、校外学习、研究成果转化。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规定了学分认定的标准、认定程序,包含个性化学分评定标准表。(2)规定了学生取得个性化学分途径,如技能大赛、发明创造、资格证书、创新创业,个性化的学习研究。(3)学分储存方法,包含“积分宝”申请表和个性化学分登记表。(4)学分置换流程,包括课程学分转换申请表、技能大赛与核心课程置换表。文件产生的具体效用如下。(1)个性化的学分互认文件的认定标准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考虑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的需要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根据各类成果修习或取得的难易程度及与专业课程的相关度拟定,给出了A、B、C3类标准的评定,规定1个A类学分,2个B类学分,5个C类学分在置换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置换1个课程学分。认定的标准每1~2年更新一次,以补充新内容,淘汰旧规则。学生从课外、校外取得的研究成果、获得证书、创办企业经验、钻研的发明创造经认定流程,符合要求就可以被认定为学校承认的A、B、C类标准学分。(2)“积分宝”、个性化学分等表格使得学分能被认定并累计起来。适当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置换相应课程的学分。(3)个性化的学分置换,能让学生集中精力,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更加关注,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因对个别课程不感兴趣、课程“瘸腿”、通过努力仍难获取学分的困境。学生可以置换选修课学分、基础课程学分,用技能大赛获奖学分置换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抵充了毕业后仍未取得的英语、计算机证书。极大方便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2参与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16所“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的学校之一,参与了联盟的共建,共同起草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章程”,承诺自愿接受“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与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商讨、审定学习成果质量标准以及学习成果名录。达成共识的成果名录在联盟内允许共享并共认,以促进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1.3开设科教城公选课及开展对口专接本课程融通(1)常州科教城内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公选课”,5所高职院校学生选课修习,学分直接互认。选修课程高度共享促进了校校之间学生的交流,为学生学科交叉学习提供了平台,几年下来共有1354名学生获得选修学分。(2)常州纺院与扬州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专接本对接中,思政课程学分互认个案,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等质学科课程,为校与校之间学分互认协议研究打下基础。在以学校为研究对象,就与外界如何互认为主题,开展了个案研究。这些互认更应从人才培养制定时抓手,学校与学校双方参与,甚至可以请行业、企业参与共同拟定培育方案,做好课程设置的基础调研,这些研究将来可以移植至中高职对接的项目中,3+2本科对接项目中。
2实践经验总结与不足分析
学分置换须有制度可依,有认定的部门,有共享共建的机制。“学分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置换流程”中有一个关键的中间件“A、B、C类学分”,学生的原始成果可以方便地转化为A、B、C类标准分,解决多入口合并归类的问题。通过置换,学生积累起来的标准分,可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证书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要,即中间件又被换成了目标成果,完成了多出口置换需求。学分互认文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学校个性化学分互认的信息化平台尚未搭建,学分互认登记、记录仍依靠手工记录,增加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2)个性化学分转换文件欠缺对学生在其他学校、培训机构取得的课程考核合格学分置换问题的考虑。(3)大学城公选课、对口专接本课程互认仅限于合作的学校(联盟)、区域性学校间(联盟间)的共享,属于个案研究,未能达到推广的目的。学校未能在校与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的深度研究,互认的标准研究不够细致。
3关于学分互认与转换的畅想
在实施过程中,学分互认与转换都存在很多困难和壁垒,要建立真正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学分互认渠道,国家、学校等认证主体还需要做以下建设。(1)建立高级层次的标准,让执行有政策可依。教育部层面上,既要看到高职专业设置因服务地方产业,存在同名不同质客观情况,更要正视客观带来的困难与壁垒,应依靠、委托行业、教指委,产教联盟等共同拟定通用的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及核心课程参考体系,并推行落实,真正地做好顶层设计,从源头上做好参照系,教委层面上只求做合理范围内的一个公共交集,甚至分行业来规划专业标准,甚至退而求其次,将相同基础的课程列入统一的论证成果名录中,包括规范课程标准、课时、学分等。教育部、教育厅层面上,应构建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格论证体系,以统一资格证书或证书系列来规避高职专业内含的差异。以不同层级间学生考取证书为等质成果,进行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省内通用的证书,省内学校可以统一置换。省内行业、学校都承认的证书,可以在校、企之间置换。(2)搭建共享的学分互认与转换平台。可以将其看成学分银行,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若国家层面上能像建户口簿一样,建立一个学分互认的平台将极大方便学分登记与积累。学习后赚到学分存银行,需要时取出置换。这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3)开展校企联盟、职教联盟的建设。学生的实习的经验和技能,都能折算成学分,至少可保证联盟内主体间能学分互认。开放的联盟随时可以加入新的主体,也可以退出主体。但主体内学分成果名录、成果认定标准必须建立。(4)细节对策:建立共享互认的机制。各主体间人才培养方案客观上存在差异,通过研究各主体间人才培养方案、考察具体教学目标、课时、考核方式等课程细节和师资水平,实施等质置换。如A校的课程如何得到B校的承认,一般高到低课程是可以接受的,具有统一标准的课程是可以接受的。若以上全无,B校可以组织包括课程水平论证考试、综合实训项目测试在内的项目考核,以实际考试来论证A校课程,合格给予承认,期间一切程序都公开公示。
[参考文献]
[1]董玮.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认定标准与转换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8(28):141-142.
[2]李轶华,马英,孙智宏.学分银行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8(27):258-259.
[3]陆兴凤.在线开放课程校际学分互认体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4-5,13.
[4]方瑜.如何实现现代职教体系的纵横交错[J].江苏教育,2018(60):70.
作者:王成杰 范冰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