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做知识型教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社会形态。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由此产生了普遍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学习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上世纪中叶法国人保罗·伦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他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该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思想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在我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它表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更应该意识到终身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综合性很高,需要高度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专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的专业”决定的。教师要想胜任本职工作,绝不止于职前的专业教育和师范培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一名“知识型”教师呢?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做粗浅的阐述:
一、加强师德修养,做“高尚型”教师
1、忠。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喻成“春蚕”和“蜡烛”,无私地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的“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奉献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许多教师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老师的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当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为有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育。因此,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上。
2、爱。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庭成员外,接触最多的要算是老师了。所以学生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感受,很大程度受上与老师关系的影响很大。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戴、尊重,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喜欢听话的、聪明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要热爱淘气的、不够聪明的、有这样那样过错行为的学生却不容易。诚然,后进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转变后进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缺乏爱心与粗暴简单的行为,是与师德相悖的。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挑学生,而是去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发展他们,提高他们,培养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3、学。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功课的内涵更丰富了。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要能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不但要教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和社会,这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新知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生存和持续发展,是要被时代淹没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要自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4、行。教师的言行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师德在教育教学中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响学校校风、学风,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杠杆,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是否具有优良高尚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为人师表”的师德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师德对人们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文化知识,做“博学型”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掌握真理、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符合教育工作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1、系统的基础知识。任何学科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都是基础知识,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还必须能够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运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2、广博的科学知识。掌握广博的知识,知识面宽,首先是教好功课的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直接交给学生的知识是有效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其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则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学生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以及网络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完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3、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学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强调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精修专业知识,做“专业型”教师
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评价等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教育专业的知识。杜威说:“为什么教师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理由是,他能凭借这类知识观察学生的反应,迅速而准确地解释学生的言行,否则,学生的反应,可能察觉不出来;另一个理由是,这些知识是别人用过而又有成效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他就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给儿童以适当的指导。”具体来说,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又包括三个方面。+
1、一般教育学知识。美国各教师协会坚持主张:“凡是要做教师的人必须首先修完类似医师和律师所必修的(教育学)专业课程。其论据的实质是:如果公立学校教师想被人看作是专门人才的话,就必须掌握教育学的高深知识,这样就使他与仅仅受过普通教育甚至较多普通教育的外行人区别开来。”21世纪的教师,应当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工作“双专业”特点的客观要求。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将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的教育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专业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教学本身是个推理的过程,从理解开始,经过转化、教学、评价、反省,而达到新的理解,这就要求一名教师至少能够了解和掌握下列问题:某一学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对某一单元来说核心概念是什么?把这些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和方式?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如何测验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学科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教师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讲授历史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教授科学的人。
3、教学情境知识。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自主,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优秀教师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境有分寸的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境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教育学生之外,更需不断地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运用科学方面,探求问题的可能成因,了解问题的真相,并且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方法。此外,还要配合时代的进步,不断改进教材教法,以资提升教育专业的品质,并主动参与教学行动研究。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求新、求精、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带动教育的进步,让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主动的研究精神,并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掌握先进手段,做“信息型”教师
当代教师置身于信息社会,除了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分析、综合和运用,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捕捉信息、运用信息;学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指导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功能性文盲”教师,并终究会被淘汰。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提高多媒体教学技能,教师可以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改变观念,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小学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奋斗目标。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名知识型教师,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