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道德教育理论视角下教师行为失范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19世纪的法国,涂尔干在面临社会失范的状态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教师行为失范问题频繁发生,给教师群体、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文章试图结合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师行为失范问题做出理性解读。
关键词:
教师行为失范;道德教育;专业道德;教师权威
何谓“失范”?从字面意义来看,是指没有或者失去了规范,通常表现为由于社会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社会反常状态。在社会学领域中,涂尔干给“失范”这一概念下了这样的定义,“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他分析了由于失范所造成的经济生活中的反常分工,对社会成员团结感的破坏。在《自杀论》中,他又通过实证的分析,证实了失范现象可能造成社会对个体控制力量的削弱,从而导致个体欲望的无限膨胀,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多变的、剧烈的道德转型过程中,旧有的道德规范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伦理规范尚在发展和完善之中,面临着一系列道德失范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教师行为失范问题,越来越成为威胁整个社会秩序良好发展的潜在危机。这种现状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与涂尔干时期的法国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形式上,也不乏相似之处。因此,文章试图通过解析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来关照和解读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所发生的教师行为失范问题。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9世纪的法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展开,经济的发展透露出一种繁荣景象,涂尔干却感觉到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他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依赖感加强,与此同时个人意识超出了集体意识,个人的欲望很难再受社会控制,因此造成种种失范现象的发生。若要解决这种失范状态,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全新的道德秩序,不仅要在职业群体中强调职业伦理的重要性,还要从儿童开始,对全体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一书中,不仅以纪律、对群体的依恋、自觉意识等三个构成要素对道德这一社会事实进行了基于理性的重新界定;同时强调了在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这一角色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师的权威应如何树立:教师的权威要和学生的自由相统一,教师不得滥用自己的权威,要正确的使用纪律和惩罚的力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年青一代的社会化,教师是国家道德理想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们要自觉地去遵守道德的诸要素,并将其内化,如此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教师权威。
二、教师行为失范问题的现状
在我国,近些年来,教师行为失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2015年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一则有关“班长因未能阻止同学给老师送礼物被殴打”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时间,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过去备受尊敬的教师在目前也成为受人非议较多的行业。这不免让人想起2013年集中曝出的有关“教师性侵学生”的恶性案件。2013年5月24日,河南省桐柏县一名56岁的小学教师被曝出多年来性侵10余名小学女生;5月28日,湖南省嘉禾县中心小学老师曾星明因涉嫌猥亵多名女生被依法刑拘等令人发指的案件。在作者看来,“教师性侵学生”案件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教师群体以及广大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更体现了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道德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在教师群体中受到了侵犯和亵渎。三、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教师行为失范问题的启示
(一)旧有的职业伦理规范缺乏约束性,需要重新树立教育行业的规范性涂尔干认为,道德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国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罗列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项师德要求。这些师德要求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它们的调节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大潮的冲击,教师行业的需求量和竞争程度也不断加大,教师群体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其价值观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教师性侵学生的案例频发,已经说明传统的教师职业规范,在现时代无法体现其约束作用,或至少是降低了其有效性的。在涂尔干看来,一个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越是先进,就越能够使得职业群体更加稳定和合理。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表明在现行的经济制度下,旧有的道德规范已不足以约束和控制群体中某些成员的行为,需要重新树立教育行业的规范。的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更具崇高性的,但同时,也应该为教师群体的伦理规范设置一定的底线,不要一味地为教师职业设置崇高的标准,而应该同时具备一些最低的限度,二者结合,才能有效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二)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及道德自决意识,职业道德需向专业道德发展有关新闻表明,很多教师在被曝出失范行为之前,一直是外人眼中的优秀教师,专业知识过硬,教学效果良好,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这些从表面看来,都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那么,为什么这些教师在人前人后会发生如此大的人格差异?究其原因,职业道德无法深入人的内心去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所以,有学者认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必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方向转变。而所谓的教师专业道德,不仅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同时也包括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专业责任表现在对外在规范的一种承诺,实现自己对于教师职业的责任感,道德品性则表现在教师个体对道德的一种理解和认识,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专业精神更强调的是教师个体对于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道德理解,要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专业伦理,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种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正如涂尔干所说,“自主正是个人理性意志的产物,这种自决或自主,会在个人选择正确手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倘若没有这种自决,他就会成为俯首帖耳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即便不是不道德的,也是非道德的”。对于道德行为来说,外在的行为规范是他律的,而真正的道德行为则应该是自律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服从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并非自愿的遵从,那么道德就成为强制性的,从而使道德的权威大打折扣。因此,在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专业道德发展,可能更有利于杜绝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明确职业群体的公共性,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和团结感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考察了历史上“法团”这一社会组织的功能。他认为,法团是一个道德存在。人们为了享受类似家庭的集体生活的意义,法团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道德载体。法团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分散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能够给社团成员提供归属感和团结感。虽然,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法团逐渐没落,但涂尔干认为,可以从中借鉴它的公共精神,从而在新兴的职业群体中寻找道德力量和源泉。可见,职业群体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个体松散的联结体,一个职业群体提供给个人的应该是强烈的归属感和团结感,使人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身处群体之中,时时受到群体的包容和约束。从我国教师行为失范问题频发的情况来看,职业群体的规范和操守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就像历史上的“法团”一样,正在逐渐走向没落。群体不能给个人带来生活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慰藉,群体规范就很容易成为一种摆设,不再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从现实中来看,教师群体中出现的工资水平偏低、走后门现象、代课教师无保障等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个体对群体失去信任感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群体角度来看,要维系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感,必须明确整个职业群体的公共性。
(四)道德权威的重新构建需要整个社会的全面反思涂尔干是把教育当成一种社会事实来研究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关系着国计民生,教育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冲击和动荡。教育的目的一旦偏离了其本质,人们就会变得浮躁,堕落,逐渐失去约束,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面临全面下滑的危机,甚至面临着社会解组的危险。越来越多的教师失范行为的出现,在有些情况下甚至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社会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必然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隐患和一定程度的冲击。目前,我国现行教育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的确该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反思。针对教师行为失范的现状,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育界,更需要整个社会、社会中的个人共同参与反思。对于教育界来说,要反思是否现存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是否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是否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要反思自己对于教育这个行业特殊价值是否理解,自己是否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是否应该调整自己对于教师行业抱有的旧有的观念,为教育事业的更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并提升自己对教育的关注。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用各种知识去填充心灵,更重要的是塑造心灵。道德权威的传承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关注和反思教育领域的不足和漏洞,以塑造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詹周毅.教师专业道德的困境与超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4)
作者:王莹 单位: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