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音乐活动对学校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会音乐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就曾经说过:“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1社会音乐活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社会效益为主的宣传教育性音乐活动,例如:群众歌咏活动、民族音乐活动、少儿音乐活动、业余音乐创作活和重大节日的庆祝演出活动等。第二类是各种类型的商业比赛、选秀活动,例如: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每年一度的“新丝路模特”大赛,明星的演唱会活动等。第三类是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娱乐营业性音乐活动,例如:歌舞厅业余乐队歌手的演奏演唱活动;卡拉OK点唱演唱活动;通俗歌曲歌手有奖的比赛;业余演员走穴、组台演出等活动。本文主要就第二类进行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音乐活动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商业比赛、选秀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影响比较大的例如:湖南台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上海东方卫视台的“我型我秀”、浙江卫视台的“我爱记歌词”等选秀节目。这些社会音乐活动受到我国青少年的欢迎,确实它给青少年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实践机会,但是,青少年对这些选秀节目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收看此类节目的观众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39-3%,我们也能从各大媒体了解到,很多青少年为了参加活动而逃课,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而斗殴,更是有人为了上镜而减肥致死的骇人听闻。关于这个活动,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评论。社会音乐活动给许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社会舞台,给许多学生因为害怕自己在严肃的课堂上唱错被老师批评和害怕自己走调被同学嘲笑的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音乐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减少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使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有益的健康向上的集体社会音乐活动,为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条件。学生的社交需要、创造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劳动需要等都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活动中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情绪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得到发泄和疏导。社会音乐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1、“想唱就唱”的启示
中小学生对社会音乐活动的热衷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社会音乐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目的。“想唱就唱”是“快乐女声”等社会音乐活动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不管你长的美与丑,唱得好与坏,只要想唱,就能给你一个表现的舞台,你可以尽情的表现,不管你表现的好还是不好,就像它歌词中所写到的:“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这种口号让那些平时喜欢音乐、爱好唱歌却又没有机会登台的人找到了表现的舞台;让那些爱唱歌但是没有听众的人找到了舞台;让那些学校音乐课上没自信的人找到了自信。音乐课堂的非正常气氛是导致学生们想唱而不愿意唱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课堂上不愿开口,是因为这是“课堂”,如果唱得不好,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所谓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只有多数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组合形成的占优势的综合:伏态才能形成课堂气氛。当一个人处于班级这一群体当中时,群体的目标、规范、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将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场”,时刻作用着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明显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产生所谓的社会助长作用;而拘谨、刻板、冷漠、紧张的课堂气氛会明显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压抑他们的思维和刨造性意识,也即产生了社会阻抑作用。”2
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的人际互动中产生的,缺乏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教师就更加显得“高高在上”。学生们对老师有敬畏心理,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于是索性不开口了。而当师生互动没有“动”起来时,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必然受到限制,学生们迫于教师的权威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担当着服从者的角色,缺乏与其他同学主动地沟通与交流的环境与机会,他们自身的意识里也没有了交流的意愿。这样的音乐课堂,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不但不是美的享受,反倒是一种折磨了。音乐课堂中的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表现状态,音乐课因为音乐这一科目的特殊属性而更加要求有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与学生的情感、心灵有关,它绝不是单纯的说教式、授受式,而应比任何课程更有互动性和愉悦性。学生们在音乐课上应该感受到轻松、愉悦而不是压抑,课堂中的“场”也应该是融洽、和谐、愉悦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才能敞开心扉,大胆地表现,才能真正“想唱就唱”。但是,在很多音乐课堂中都笼罩着消极的气氛,很多教师都是一味采取“我教一你学”的授受型教学法,要是学生没学好,还要加以斥责,即使有让学生参与的环节,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限制,不要说课堂气氛的愉悦了,就连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表现都缺乏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便情绪低落,注意力也不集中,就算会唱,都不愿意开口了。
一位外国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成功,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帮助老师们撕下教师的面具,平平易易地做人,从来不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3由此,我们也可以把类似快乐女声活动的热烈、活跃的现场表演气氛带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把类似快乐女声活动的口号的社会音乐活动引进中小学,例如:在学校举办“器乐比赛”、“舞蹈比赛”、“奥尔夫”音乐游戏比赛等等,口号可以像快乐女声一样“想弹就弹”“想跳就跳”“想玩就玩”。这样可以让那些在学校喜欢弹琴却又没有机会登台的学生找到自己的舞台,让那些在学校喜欢跳舞但又怕出丑没有观众的学生有了自己的舞台,由此,也可以使音乐课堂的严肃气氛导致学生想唱而不敢唱的开口唱,使课堂的气氛融洽、和谐、愉悦,增强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和愉悦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其潜能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教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表现,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与他们同喜乐,学生们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
2、“无门槛”的启示
以“快乐女声”活动为代表的社会音乐活动在报名条件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门槛”,这一理念是吸引人们热衷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长相,不论年龄,不论唱法,不管你唱得好不好,来自哪里,多大年龄,统统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来。我们也见到很多长得“心灵美”,唱得“走感情”的人勇敢地站到镜头前。活动的大门总是向任何一个愿意来参与的人敞开着。任何人在这里都有平等的机会,都有相同的被欣赏的权利。学生们都很爱看这个节目,他们喜欢看到跟自己年龄相仿或情况相似的普通人在电视上表演,甚至有的还因为渴望得到一个展示的机会而欺骗父母老师逃课去报名参加。学校的音乐生活难道不能满足他们吗?这样的现象在音乐课或者校园音乐活动中很多见:范唱或表演的老是那几个音乐素养好一点的同学,学校文艺汇演也总是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甚至音乐老师也只认识这几个“精英”。音乐教育的“精英化”使“面向全体学生”从实质上来讲变得不可能,绝大多数爱音乐的学生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与被欣赏的权利。由于少数的宠儿在音乐课上的重要地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音乐课与我无关,他们没有机会表现,久而久之变得不愿表现,甚至厌恶上音乐课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音乐课堂内部已被人为地分层,音乐素质较好或有音乐特长、性格开朗、表现欲强的同学成为音乐课堂中的“精英”,而音乐素质一般又无音乐特长、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成为课堂中的“边际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这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4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营造音乐教学交互氛围的关键,音乐教师应努力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进而促进活跃的生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欢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而“精英”与“边际人”的分化及其各自在音乐课堂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则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与音乐教师平等互动的机会,也是教育不均等的一种体现,这样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只面向少数所谓的精英学生,被分离成边际人的学生由于被教师遗忘而未能真正体验和参与到音乐中去。
这样的师生关系也无法民主平等,师生互动也不均衡,“边际人”们与音乐教师有较大的距离感,长期在音乐课堂中处于弱势地位,仿佛低人一等,他们充分体验音乐和表现自我的权利都被剥夺,就更不用提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了。音乐教育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人,它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音乐教育。每个学生,不管他音乐天赋或素养高还是低,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音乐教育,都应该被赋予欣赏与被欣赏的权利。社会音乐活动的大众性打破了精英独宰的樊篱,让最普通的人都有呐喊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性,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参与热情。可见,在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希望有一个平台来展示自我。我们的音乐课堂为什么就不能是一个可供每个学生表演的舞台呢?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互动过程,学生们也正是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过程中来收获音乐,享受音乐。所以,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有与教师互动的权利,都处于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地亲近音乐,并在音乐的陶冶中成长。
3、社会音乐活动形式及方法的启示
社会音乐活动很多都采取投票方式,它参与面较广泛,活动形式活跃。大众评委可以自由投票支持自己所喜欢的选手。学生们很喜欢这种热烈气氛并被深深地吸引。他们可以投票来留下自己喜欢的选手。因此,社会音乐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上,音乐教师又是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呢?教师范唱后,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一句,通常就是这样简单的教唱,欣赏也就是让学生听听音乐,这使课堂失去了活力,缺乏了生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音乐教师遭遇冷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而音乐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知识,如果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传扬,我们最终就达不到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多花心思,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把学生引领到经典高尚的音乐中去。当然,音乐课堂不可能像“超女”赛场一样来追捧,来疯狂,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社会音乐活动的一些好的特质来创新与发展。社会音乐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独唱,合唱,重唱,情景剧,观众,嘉宾等等。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教唱、欣赏的形式机械单一,我们可以借鉴社会音乐活动。
例如:在学习《唱脸谱》这首带有京剧色彩的歌曲时,我们教师不单单要一句句教会他们唱,还可以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插入一个情景剧,找两个同学分别把准备好的脸谱带上,然后配合老师所说的台词进行表演,让同学感受不同情景,让他们对脸谱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学习《种太阳》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邀请其它年级学过的哥哥姐姐来当嘉宾,为学生们表演:还可以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其中一个组在唱时,其它几组当当观众,并指出优点、缺点等等,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有可以使学生学的更快更好,还能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几年之久,中小学音乐教育己发展得越来越好,那么,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借用其它理论知识来审视音乐教育本身就变得尤为重要。在社会音乐活动如火如荼的视域下,我们也应总结出社会音乐活动的理念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以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