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日本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所谓教育
《中庸》对教育做了如下定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一个国家的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人和教育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总系统,而教育则是其中一个分支系统。“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但深究其里,则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比较,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大比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程度,教育机制的竞争。”[1]由此我们可知,作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在社会大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提供最新鲜的来源与永恒的动力。
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其明治维新时,便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口号。日本是二战前在亚洲唯一取得现代化成功的国家,二战后现代化丧失殆尽的日本,又奇迹般迅速复兴并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汤中南在《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一书中说道:“日本其腾飞的背后,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甚至一定意义来说,日本教育的成功,是日本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2]而曾一度被日本崇拜借鉴学习的中华民族,在经历过一系列的坎坷波折后,教育事业现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教育制度发达的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希望通过对日本教育现状的研究,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稳步发展。与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相同,日本现在也是“六三三四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学校教育体制。下面,按教育阶段,从其各自的实施形式,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进行说明:日本教育按等级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大部分。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六三三四制”教育体制方面,中国与日本相似,但从教育目标及教学内容中可发现日本教育的特殊之处:
第一,日本从中等教育开始,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了职业技术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完整的职业技术系统。而这种健全的职业技术也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自身在早期便对以后择业就业有所准备。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纳入社会就业体系中,政府只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宏观调控,并提供完备的服务体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没有专门管理大学生就业的机构,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为厚生劳动省。厚生劳动省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都道府县也设有“学生职业中心”。这些就业机构在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和手段上都具有完善性、丰富性和时效性。
第三,日本高校在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各高校设有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的专门化机构,这些机构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特别是其就业指导人员都是拥有高等教育学或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士。其次,日本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同时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而且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从学生入学前、入学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给予关注。
三、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在日本,高校学生毕业走入社会这一角色转换环节,政府,学校,学生自身都各尽其职,形成了完善的系统,而我国则仍处起步阶段。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与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中国在经过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也在努力跟上时展要求,进行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教育需求的变化,逐渐改变上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计划经济而实行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只需要政府单方面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学生自身的努力。在此,笔者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四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1、政府方面
政府在学校教育改革方面,可以借鉴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早期阶段发展,在初中等教育改革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目。在传统的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更彻底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大胆交给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规律来促其成长,政府则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就业服务体系的市场成长为主,政府掌控为辅的发展模式。
2、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尤其是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业指导体系处起步阶段,仍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所以,高校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符合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另外,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在此,特别提出职业规划师这一职业。在中国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人才越来越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业处副处长田光哲分析认为,职业指导是我国非常短缺的一项服务,而目前国内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存在人员数量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合格的职业规划师则更少的问题。据全美职业发展协会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3000人;跳槽者中有超过37%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咨询服务。按此比例保守估计,中国(每10000人面对一名职业规划师)至少需要130万认证职业规划师。所以,加快职业规划师一行业的发展迫在眉睫,而这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否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
3、社会方面
社会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吸纳的工作,重视与各高校的紧密合作。可以给予有效的经费支持;通过有效途径定期招聘信息;还可以与高校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此外,注重为即将毕业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既可早一步吸纳到人才,还能减轻社会的就业负担。另外,服务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介机构如人才租赁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等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同时还可为招聘方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
4、学生方面
学生自身,必须明确社会大环境与自身的实际条件。尽早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来发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要以长远的眼光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择业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评价与定位,找到真正能发挥自己社会价值的社会岗位。结语教育,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自身发展,国家实力提升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改善,这些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而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学生转变为社会生产者的角色转换中,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主线贯穿作用,而毕业生就业指导则起到一种转换器的作用,如何使这过渡期顺利进行,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投资能否转换为社会回报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事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需要我们在结合国外先进就业指导制度的同时,结合实际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型,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