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68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得到社会认可

在近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2003年对347所高职院校19.4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87.6%,其中153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90%,占被调查学校的44%,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1998年到2004年的6年中,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595.65万,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和在校学生数的44.65%。目前在全国1731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1047所,占60.49%。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六路大军办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经济发达地区达到30%以上,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五)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1”“、1.5+0.5”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走向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实行城乡合作办学和跨地区合作办学,利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的资源优势,同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社区性高等职业院校,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这不仅有利于调整人才的城乡、地区、行业布局,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等活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变为就业而学习为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变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变专攻一种技能为寻求多种技能的学习。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校风的核心是学风。抓学风,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其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第三,广大教师、干部要以自己完善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学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坚持两年制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学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维护其长远发展,也需要大学培养出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年制具有周期短、效率高,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更能适应工业信息化与制造业大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比三年制的学制需要更有效的产教结合的机制。学制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内涵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还将引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如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与职业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相融合,对学生实行“双证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行新的考试办法等。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渐进的策略,根据专业性质考虑学制改革问题,尽量做到不一刀切,实践证明确需三年制教育的专业可以保留。

(六)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高等职业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内涵及外延常处于变动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满足高等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并积极促进网络教育的国际合作,探索国际化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