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要把握几种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家课程;乡土教材;民族地区
国家公立学校教学体系的运行,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公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认同整合的主要手段,国家正是通过编写教材的内容和组织教学来开展本国的“民族构建”,推行以国家为单元的新型“民族认同”。作为国家的成员和未来公民,中国各族学生无疑需要了解全国整体性系统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由于教材容量和授课时间的限制,通常国家课程教材中对这方面知识主要介绍的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中原皇朝的历史,但汉族学生需要了解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少数民族学生也需要了解汉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因此,我们的国家课程必须包含与各边疆地区、边疆少数民族相关的基础性知识。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教材的内容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关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乡土知识。
各地编写的乡土教材的内容也需要注意避免过于狭隘的“本土性”,应当在地域和族别方面具有更宽的涵盖面。如果只包含本地(本省、本自治区甚至本自治州、自治县)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学生们的“乡土知识”将只局限于本地,如果西藏的藏族学生在乡土教材中只了解了西藏,江苏的学生只了解江苏,“乡土教材”设计思路上的这种地理区隔将使学生对家乡地区以外的“乡土知识”知之甚少,这对他们建立有关“整体的中华民族”的“乡土知识”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国家课程”与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时,应把两者看成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是彼此割裂与分离的关系,不能把这一分野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并以各自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简单地判断哪部分“过度”或哪部分“不足”。地方性知识是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国家课程中也应当包含一定的乡土——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各地区的乡土教材可以对局部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给予更多的介绍,但是其主脉和基本精神必须与国家课程相协调。这是一个“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必须涵盖“局部”,由于整体容量的限制,有关“局部”部分的脉络可以是粗线条。同时,乡土教材必须彰显出“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乡土教材应当在“中华民族”整体框架下叙述介绍本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二、乡土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课程与汉族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提到“乡土知识”时,人们有时认为“乡土知识”就是一个地区或当地土著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是一种多少有些偏狭的认识。其实,一个地区的乡土知识,除了包括当地的传统文化知识(地区历史、民族史、古代文物、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民居建筑等)之外,也应当包括该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起来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如新式灌溉系统、交通体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文化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特色产业(新开发的地方食品、手工艺等)等。这些系统在其发展与运行中带有相当的“地方性”,是该地区社会—经济一文化体系的特色与组成部分。所以,在“乡土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之间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乡土知识”应当比“传统文化知识”更为丰富,因为它包括了新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知识内容。
人们谈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时,有时有意或无意地把“国家课程”看作是中国主流群体(汉族)的文化知识体系,而把“乡土课程”看作是各地少数族群的文化知识体系,所以发展“乡土课程”似乎就是要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以与“国家课程”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其实,这种理解也是有问题的。首先,什么是“汉族文化”?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改穿“汉装”即标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其实,现在汉族民众穿的服装无论是正式的西装皮鞋还是休闲的夹克体恤衫,都是来自西方国家并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的“国际服装”款式……
现在“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外语等整套知识体系和教学程序虽然是用汉语文在讲授,但内容都是自清末民初废除科举制后从外国学来的,是西方的知识文化体系。由于沿海汉人社会对外开放早一些,对这套知识体系的教学经验多一些。中国传统的算学(如珠算)、地理(如阴阳五行,风水堪舆)、植物学(如《本草纲目》)等并没有系统进入“国家课程”。来自西方国家的这套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包括日本、中国、印度、非洲国家)“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是在学习全球化的现代知识体系,而不是在学习“汉人知识体系”。
推行新的双语教学模式,把课程分为两类,像数理化这些课程用汉语来讲课,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等用当地民族语言来讲课,逐步培养出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既可以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语言要求,又可以保住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采取这种新双语教学模式比例还是比较小的,可能只占到百分之几或者十几。用少数民族语来学习专业,汉语只作为一门语言课的教学模式有必要做调整。招生模式和规模应该根据就业市场来调整的,要不然这样毕业就等于失业。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为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
四、乡土教材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是我们参与这一竞争的单元。为了加强中华各民族对祖国的政治和文化凝聚力,我们需要加强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建设,更自觉、更系统地在各族民众和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和完善,这一工作可以和乡土文化、乡土教育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学校里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比如,现在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我觉得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要建设文化认同。一个印度学者总结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对照印度的文化建设,说实际上前苏联的解体是因为苏联没有文化认同,它只有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受到冲击,各个民族的认同起来之后,整个苏维埃就瓦解了。所以我们从中国来看需要在建立意识形态纽带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中华民族这种整体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另外现在的汉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当中吸收和浓缩了边疆各族文化而形成的。这里有很多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一种精神我们要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