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省课程改革办的安排,我们对长沙、娄底、衡阳、张家界四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非常重视新课程实验工作,广大教师真心拥护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实验进展基本顺利。但同时,由于各地主客观条件差异,新课程实施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
一、课堂中的积极变化
1.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得到逐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真谛和意义,思想政治课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得到切实体现。
2.教学专制转向对话互动。
对话互动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专制,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思想”的深度,提升了思维的含量,突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空谈理论、“不思想”、“不思维”的局面,使学生在“思维”中探求真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3.刻板僵硬转向个性飞扬。
乌申斯基说:“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融人到位,许多教师善于思考,他们对教育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什么是一堂有价值的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中“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展现出自身所蕴涵的丰厚学养,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和张力。
4.单一手段转向多重组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学设施的改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取代。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丰满,设计精巧,以立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如慈利二中的课,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具挂图等优化组合,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形象生动,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5.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协同。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从单兵作战走上集体协同搞教研的道路。许多学校都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充实了备课组力量教师们自觉地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一些示范性中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同时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加强了磨课,以老带新,师徒合作,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经验,使教师们在互动、合作中迅速成长。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这是调研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普遍反映。从我们与教师座谈中了解到,几乎100%的教师都认为目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比以前加重了。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有49.79%的学生对目前课程的学习认为较困难,13.38%的学生感觉很困难,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认为较为轻松。思想政治学科增加了文化生活内容,四个模块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课程内容增加,课时却没有增加,学生负担也比原来加重。许多学生的睡眠也无法得到保证,普遍感到身体疲惫,心理上存在严重的焦虑感。
2.部分教师适应困难。
有教师在随笔中写道:“作为从教十五载的一线教师,我从没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没有细细思量的时间,没有从容尝试的空间,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攻坚战。”也许这篇随笔的言辞有些过激。但课改中部分教师出现适应困难是不容置疑的。课程改革将过多的责任寄托于教师,教师要当教育者、促进者、引导者、反思者、合作者协作者、研究者、学习者等,还要当课程资源的建设者。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要求与期望却过高,超出了教师的负荷,必然让教师精神疲惫焦虑有加。加上有的教材编写怪异,教师们适应困难。
3.教学效果虚空。
矫枉难免过正。当我们过分否定传统,在“双基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顽疾逐步清除的过程中,“双基缺位”、“学科缺位”的教学又在新课程实验中悄然蔓延。有的教师追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热热闹闹,而教学的核心内容被搁置一边。特别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汇报课、示范课,就像“排戏”,“亮点”纷呈。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的时间把握,抽掉了教学本真的东西。有部分教师曲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内涵,“自主”成为自流化,“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探究、合作”被当作一种时髦的幌子,让人们对课堂改革的走向产生了疑虑。
4.教学管理矮化。
某些校长不能站在新课程的前沿,带领并支持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某些管理者显得落后和保守,甚至造成人为障碍。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分数被绝对化了,成了“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工具”,过分屈求于社会的升学取向,缺乏教育的理想。强求教学管理的整齐划一,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同声音者挨批评,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
三、改革落差归因分析
1.理论引导困惑。
课程改革新理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分离现象却也时有发生,不仅使课程改革的收效大打折扣,而且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引进不少,但真正经过消化、吸收,并能为教师所用的却不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常常成为靶子,被批得一无是处,教育新名词术语满天飞。邯郸学步的结果,使一些教师连最基本的学科“本位”都没有真正坚持,不说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也没有落实。
2.课程资源匮乏。
许多教师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其他的相关资源几乎全要靠自己搜集。课程资源的匮乏既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变得不可企及。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备要求,但教师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寻找课本以外的资料,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加之做课件、使用多媒体,成了教学手段的新要求,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这些都占据了钻研教材的时间与精力。调查发现,教师要真正备好一节课,起码需要花费3到5个小时,而其中大量的时间都是用于查资源,找实际,联生活,迫使教师们赶做“无米之炊”。
3.教师发展滞后。
“课程改革的理念的确很好,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却感到非常吃力。”这是一个教师的感言。课程改革的高理想遭遇教师素质低的现实。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诸多新要求都是合理的,但不可忽略教师队伍这一基础的基础。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担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学历合格,但其专业发展长期得不到保证。在新课程实践中,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问题在重课程理念,忽视教学技能;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重专家引领,忽视基层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使课程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4.评价“青黄不接”。
调研中,问及教师是否都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时,不少教师的态度比较明确——不按,不能按!为何?因为评价。学校是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体制也在进行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所有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仍然居于重要的位置!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做法,不自觉地又回到重视分数的老路。
四、思考与建议
1.强化校长的认识。
在学校层面,作为执行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至关重要。要增强校长实施新课程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切实贯彻好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形成有效的课程改革保障机制。要调整、改善现有办学条件,完善现行教育管理体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发挥教研部门作用。
课程改革,教研部门不可或缺。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各级教研部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深入学校,深入研究,精心指导热情服务分不开。他们采取许多超常的应对措施,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更加依靠教研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
校本教研是一个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作用,建立教研组评价制度,培植典型,以点带面,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生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帮助教师在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
毋庸置疑,课程改革是必然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变化是巨大的。但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理性深人地反思其存在的问题。让希望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在反思与行动中,彰显我们的责任和智慧,使课程改革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行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