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

农村教育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教育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育问题

一、问题:急需解放农村教育生产力

70多年前,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70年后的今天,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陶行知所批评的现象还存在,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依然严峻。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本已有限的耕地或被丢荒,或被建房“吞噬’。整个村庄萧条,往往只见“九九三八六一部队”(指老人、妇女和儿童)!亲见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乡镇干部参观关怀过、作为“形象工程”建在公路边的希望学校,雨雪天居然有不少孩子光着脚丫上课!耳闻目睹大多数农家子弟中学毕业考不上大学,回家多年仍苦于不懂生产致富、到城里打工又无路可寻;少数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终于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女却又为路费和高额学费所压而发愁,甚至于有个别学生本人或其亲人走入自杀的境地!

据报道,在我国,反映贫富悬殊差别的基尼系数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农村经济、教育等发展失衡和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实际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实质的标志,就是“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因而,无论是为了国家的振兴,还是为了制度上的道义,都应该是对一贯充当了国家、城市发展代价的最主要承担者——农民进行“反哺”的时候了!而首当其冲的一个具体问题,便是要解放农村教育的生产力,丰富提升农民及其子女的生活力。

二、对策:物质保障、制度支持、心理建设

1.物质保障

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当低劣:多数处于两个“维持”(维持教职工工资、维持学校日常必要开支)水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依然严重(如最近新浪网报道,陕西某地教师工作两年才领到第一笔工资,竟至于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不少地方宁可用廉价(月薪200元人民币)的代课教师也不用正式大中专毕业生!与此相关,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最近出版的《中国百姓蓝皮书》指出:“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001年走出2.4%左右的低谷,上升为3.19%;非政府性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从1990年25.7%上升到2000年的38.4%。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世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展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致使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在国际上更是处于后列。我国高校并轨招生、学生自费上大学已经多年,国家从以往完全包办大学教育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理应有更多的经费集中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杯水车薪、没有实质性增加的窘况依然是老生常谈。之所以长期如此,除了穷国办大教育这个原因以外,不能说没有体制上的阻碍。这几年中央加大了“严打”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好转,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大监督和“严打”力度,防止巨额国有资产继续流失。同时,要拓宽集资渠道合理统筹安排,使国家能够有更多物质、资金投入农村教育,使物尽其用。让农村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从物质、资金等贫困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全部免费义务教育尽快作好物质准备,使农家的负担切实减轻。

2.制度支持

最近与某位全国著名小学农村校长对话,他谈到了他那700多个师生规模的农村小学的无奈:学校没有人事权,教师随时被调入调出;学校经费全由副镇长管着,凡学校费用全得打报告看镇长脸色……类似这位著名校长碰到如此外行管内行的官僚的现象,在“山高皇帝远”的农村其他地区更不在少数。事实证明,缺乏足够制约的任何权力都会有无所不用其极的倾向。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有激励人性积极为善的设计;另一方面更要有防止侥幸者作恶的要件,这是最起码的。权力过于集中或赋予角色不当,便容易被滥用,往往越俎代庖。事实上,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扫除体制性障碍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官僚陋习严重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民主有效的现代教育制度。在这方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的胡卫所长的观点带有建设性:其一,政府应退出公共竞争领域,将之还给社会;政府应退出微观职能,转变为宏观管理,如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向学校提出要求和目标,并以此考核学校。其二,建立学校法入的治理结构。重点之一,要对学校的管理实行制衡,学校应有问贾制度,整个运作应该公开透明,还学校于民。具体指标包括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程度。重点之二,权限下放到校长还不够,学校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管理的权利,但应有制衡原则,防止校长权力过大,致使校务委员会形同虚设。让老百姓参与,加大监督范围。其三,教育评价不仅关注终极性评价,更应关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以评价引导学校制度健全、发展。这样,人、财、物、事纳入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不受过多的人为干扰,树立正确的农村能人观,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协力的良性循环,大大提升农村教育的人才产出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3.心理建设

从农村教育(含农村地区的学前、义务教育、职中、高中和扫盲教育等,可统称农村基础教育)的活动或过程来说,心理建设或精神导向最为重要。事实证明,给予农民物质资金,竟有的随即喝光吃光!故此,扶贫不如扶智,扶智更要扶志。要不然,只是读书识字,知道的东西多了,却又无能为力,亦无改变和创造新生活的意志,结果徒增烦恼。理论上,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特征),体现为(物质上丰足)“富强”、(制度上科学)“民主”和(精神上自由)“文明”相匹配。类似的,农村(教育)要改变落后局面实现现代化,除了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持外,还要有文化心理上的自由创造相匹配。借用解放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的观点,教育应是一种自由的实践,要通过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话”,引导学生“识字”(Reading、theWord)兼“识世”(ReadingtheWorld),反思并行动。“对话”(说出真词)旨在命名(Name)世界,而“命名即创造!”这种创造性的对话活动要有:挚爱、谦虚、信任、希望和批判性思维等。“识字”是使人能读写文本;“识世”是要认识身世周遭,要追问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本质,培养自觉意识和批判能力。词(Word)是对话本身的精髓所在,反思与行动是它的基本要素。“真正的词同时也是实践。因此,说出一个真正的词,就意味着改造世界”。不真实的词(指没有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说出的词)不能改造现实。没有行动的词是空话、废话;只强调行动没有反思,词就转变为机械行动或行动主义(Activism)。譬如,通过图片呈现窝棚里衣不蔽体、弓身驼背的苦力形象,当学生听着提问借着对话发出“贫”、“穷”的声音时,可能会在对话中追问贫穷生活的本质和根源:众多人口靠“分”那点“贝”(钱)来开销,怎会不贫?只能在简陋的(窝棚)“穴”里“弓一身”或被迫在狭小的“穴”底下用“力”,怎会不穷?因此,要想致富,就千万不能超生,要计划生育,从我做起!“人挪活,树挪死”。要到广阔天地用力,不能成年累月窝在家里。通过这种“意识化”、促觉醒的精神导向和教学、反思、行动结合的教育实践,去改善农村生活,造就现代新民,从根本上真正解放农村教育生产力。

三、取向:农村教育“技进于道”

在“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在农村进行一人一技的培训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正如“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丰收之田,结富民之果”所形容的那样。然而,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学校中进行的少量职业技术培训,即便是农技推广机构举行的培训,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时间差,特别是正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不少技术在学生结业时,对应的行业或经济产品市场已是昨日黄花。即便不过时,一时有人赚了,农民也往往由于跟风、一哄而上,以致屡屡品尝到价值规律惩罚的苦果。这个问题的针对策略可以是签订产销合同,事实上很少有农产这样做;也可以是较有能力者组织成立“公司+技术+农产”的股份分红形式,可惜这样的组织者不多。事实上,目前,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沿用的还是几千年以来的耕作方式,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极低,多数还是零星粗放的生产方式。因此,基础性强、迁移性高的技能培训就显得相当重要。农村基础教育要真正落实其基础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与市场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