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政治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在客观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目前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大学生政治现形成的因素。以期为我们大力开展对青年的政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维护国家社会稳定、促进自身发展发挥积极功能。
政治观是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对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及政治运行和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作为国家建设生力军的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着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政治观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命运和前途,制约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大学生的政治观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政治观目前状况
进入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大环境变化和国内社会的巨大变革给社会思想观念造成冲击。青年大学生处于政治观的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全新的社会变化势必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大学生政治观目前状况的积极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的世界更加自由、开放,他们的政治思想也更加活跃。根据教育部对全国各地几十所高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状况工作调查和部分高校课题立项对大学生政治观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积极向上,绝大多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布满信心,赞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支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观念,也有相当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更善于用辩证的理性眼光评价国际时事政治和社会新问题,不再盲目、狂热或者过激地表达政治热情。
(二)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新问题
大学生的政治观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新问题。如绝大多数大学生关注党风廉政建设,但对长期性复杂性熟悉不足,轻易产生焦虑和偏激。对目前社会条件下产生腐败现象的各种复杂原因熟悉不足,一些大学生对党的反腐败能力产生怀疑,表现出失望,甚至对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动摇。还有部分大学生政治素质有所下降,政治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功利性和实效性倾向明显,对政治的了解度和关注度降低,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现象,社会公德意识淡漠,文明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等等。这些在政治观上的消极倾向和模糊熟悉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政治观目前状况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观积极方面的成因分析
1国家发展迅速,社会繁荣昌盛,经济政治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大有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通过30年来的经济、政治改革实践,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国家的法律和法治建设越来越完善,对党的本质、对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
一、对执政规律的熟悉越来越深,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早已确定,各种工作越来越细,对于人的权利的关注和对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越来越重视。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西方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为我们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敏感的活跃因素,他们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思潮中合理、进步内容,眼界更为宽广,思维更有深度,考虑新问题的角度更为多样化,对待事物更为客观,这为他们理性地分析中国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正确地分析西方国家并和之客观比较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帮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国家日益富强和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全面进步,教育和科学突飞猛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无不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倍增,民族自信心和立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增强。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州六号升空等等,这些最为动人的事实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最为有效的内容和武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党向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的熟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摘要:“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在2000年6月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摘要:“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国家各方面人才的后备力量,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思想文化能产生重要影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重点做好。”中共中心国务院在2004年10月发出的《有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全面发展几个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些熟悉和指示,对高校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期,在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保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政治观教育一直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来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在各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以及“形势和政策”教育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两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使其能够运用理性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最终把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由自然人转变成为政治人。长期以来,“两课”教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另外,高校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通过党团组织、系部班级、学生会组织、各种社团、社区共建、社会调查实践等许多其他的形式,感受校园民主政治气氛,实践政治文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这些形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它仍然是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大学生政治观消极方面的成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在国际上陷入低潮,给大学生带来了熟悉上的模糊。同时西方国家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信息等优势对大学生大量灌输西式的所谓“民主自由”的政治、价值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全球化,使一部分人淡化了国家意识,弱化了国家归属感,消解了民族意识,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在社会主导政治观的边缘地带徘徊,他们常以消极的行为来表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信任,淡漠政治、忽视政治的倾向有所增长;还有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不深、政治鉴别力不高的大学生的思想更是远离社会主导政治观,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怀疑,政治信念摇摆不定。
2国内社会体制改革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经历着深刻的发展和变化。西方思潮纷至沓来,各种文化交汇,新旧思想观念相互撞击。这使得人们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具有多层次性,新的政治观形成过程必然是曲折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地整合,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迅速地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经济体制形成的观念、理论和机制在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强大冲击下开始滞后乃至僵化。这必然会反映到走在时代前端的青年大学生中来,使其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使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难以作出准确的判定,经常陷入矛盾和困惑之中。长久以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固定的一套模式和标准在新时生的丰富而又生动的社会现实中产生了变化。原有的僵化理论,导致了大学生陷入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谁优谁劣尚不能定论”的困惑之中,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
3教育环境、教育平台和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的信息传递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可控性。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化、信息传递跨时空,令我们无法对社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督、过滤和控制。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过程摆脱了传统的监督、过滤和控制模式,区域和区域之间,甚至校园内的信息都可能对社会的主流意识产生冲击。网络信息的污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非判定、行为方式和包括政治观在内的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功利性,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重的挑战。此外,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从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和教育手段上,都还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因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对在校学生形成稳定、成熟的政治观起着重要功能。但现实调查显示,极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喜好,有些大学生甚至一点喜好也没有。缺乏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政治理论匮乏,不能形成辩证的思辨能力,自然不能对一些政治新问题进行科学的判定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层次上的教育要远远多于其他层次上的教育,或者说还仅仅停留在认知教育层次上,单纯地对大学生进行概念、原理、原则等的灌输,而缺少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育、政治意志的锤炼、政治品德的养成和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传统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及其个体差异性,只是简单地进行统一说教,削弱了教育效果,效果差强人意。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存在新问题,可能会把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对政治知识一知半解,对政治理论盲目信仰的人。另外,高校部分干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在言行上有意无意地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起不到为人师表的功能,这是不少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直接或间接的诱因。
4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特征对自身政治观特征的主观影响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泾渭分明,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自认为正确、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满怀激情,热情高涨。如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发生期间,很多大学生自发地或有组织地上街游行,在没有过激行为的前提下表达对暴行的抗议;对于丑陋现象,他们深恶痛绝,大力抨击。现实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追逐名利、钱权交易、贪污犯罪等现象,广大学生对此普遍表示愤慨,希望党和政府能采取办法尽早根除。然而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反腐的举措没有信心,表现悲观,轻易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喜好的政治现象,又表现得过于冷漠。对于一些暂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政治现象,如“三农新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一知半解,漠不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正在成长期,所以他们的政治观具有反复性、矛盾性、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他们的理论思维还不够成熟,政治态度还不够稳定,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政治观还需要一个稳定和深化的过程。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像社会上的成年人一样,更多地参和社会政治生活,磨练思想。
三、结论
现代大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主性不断增强,但由于他们受社会经历的局限,一些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难以作出正确的判定而轻易随波逐流。大学生虽然富有理想、情感丰富,但由于政治观等目标尚在形成之中,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轻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徘徊和动摇;学生虽然求知强烈、积极上进,但由于他们面临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冲击,往往表现出选择上的迷惘和困惑。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在关系,在环境影响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在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土壤上,新事物、新情况、新新问题层出不穷。这种崭新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和促进高校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环境适应和选择的难度,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诸多新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和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有关。假如社会环境主导性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方向大体一致,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的政治教育效果就会得到强化,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假如社会环境的主导性和校园文化环境方向相反,学生就会怀疑学校所灌输知识的正确性,从而放弃正确的选择,出现“5+2=0”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人手摘要:一方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优化,想方设法整顿党风,惩治腐败,扭转社会不正之风,弘扬正义和正气,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经济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努力使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保持一致,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